爱汉语网(2cn.cn)

汉字

  • shī
湿
  • 12画
  • IJOG
  • 左右结构

  • 湿字解释
  • 引证解释

汉字“湿”的字义解释

沾了水的或显出含水分多的(跟“干”相对):~度。潮~。地皮很~。衣服都给雨淋~了。

引用文献或著作等作为论证根据解释“湿”字

〈动〉

  1. 沾湿,淋湿

    散入珠帘湿罗幕,孤裘不暖锦衾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清·周容《芋老人传》

  • 湿字相关
  • 外文翻译

英语: wet, moist, humid, damp; illness

法语: humide,mouillé,moite,imbibé d'eau

德语: Nässe, Feuchtigkeit (S)​,naß, feucht

  • 说文解字
  •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水。出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㬎声。桑钦云:出平原高唐。他合切

『说文解字注』湿水。出东郡东武阳。入海。东郡东武阳、二志同。今山东曹州府朝城县县东南有东武阳城是也。前志东武阳下曰。禹治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过郡三。行千二十里。过郡三者、东郡平原千乘也。水经曰。河水、又东北过高唐县东。注云。河水于县漯水注之。漯水上承河水于东武阳县东南、而北逕武阳新城东。又逕东武阳故城南。又北逕阳平县故城东。又北絶莘道城之西北。又东北逕乐平县故城东。又北逕城县故城西。又东北逕淸河县故城北。又东北逕文乡城东南。又东北逕博平县故城南。又东北逕瑗县故城西。又东北逕高唐县故城东。又东北逕湿阴县故城北。又东北逕着县故城南。又东北逕崔氏城北。又东逕邹平县故城北。又东北逕建信县故城北。又东北逕千乘县二城闲。又东北爲马常坈。乱河枝流而入于海。按此班、许所说故道也。河渠书。禹以爲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爲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汉书音义曰。二渠、其一出贝丘西南。南折者也。其一则漯川。出贝丘者、王莽时遂空。唯用漯耳。玉裁谓湿水故渎、今不可详。从水。㬎声。它合切。七部。按日部㬎读若唫。此湿所以在七部也。汉隷以湿爲燥溼字。乃以漯爲?湿字。累者、俗絫字。在十六部。于音殊远隔也。桑钦云。出平原高唐。平原郡高唐、二志同。今山东济南府禹城县西南有高唐故城。左传襄十九年、廿五年、昭十年、哀十年之高唐也。前志高唐下曰。桑钦言漯水所出。郦注河水篇云。按竹书、穆天子传两言湿水。寻其沿歴逕趣。不得近出高唐也。桑氏所言葢津流所出。次于是闲也。玉裁按。桑举其源之近者耳。今禹城县湿水已不可详。

〔古文〕【唐韵】他合切【集韵】【正韵】託合切,音沓。水名。【说文】水出东郡东武阳,入海。【水经注】湿水,出累头山。一曰治水。

又【广韵】【集韵】【韵会】失入切【正韵】实执切,与溼同。【说文】幽溼也。或作湿。

又【集韵】叱入切,音蛰。湿湿,牛呞动耳貌。【诗·小雅】其耳湿湿。

又鄂合切,音。湿隂,汉侯国名。

又席入切,音习。与隰同。坂下溼也。或作湿。 【通雅】湿溼漯显以形相借。【集韵】漯㶟湿三字同。水出鴈门。○按《说文》湿水,卽禹贡孟子济漯之漯。盖湿乃漯本字也。后以漯爲湿,又转以湿爲乾溼之溼。字原从糸作,不从亚。

  • 相关问答

  • 问:湿字的拼音(音节)是?

    答:拼音(音节)是:shī

  • 问:湿字共多少画?偏旁部首是什么?

    答:湿字共12画,部首是:氵。

  • 问:湿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是?

    答:湿字是左右结构,湿的笔画顺序:点、点、提、竖、横折、横、横、竖、竖、点、撇、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