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汉语网(2cn.cn)

汉字

  • jiē
  • ㄐㄧㄝ
  • ㄑㄧˋ
揭
  • 12画
  • RJQN
  • 左右结构

  • 揭字解释
  • 引证解释

汉字“揭”的字义解释

[jiē]

1.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或把粘合着的东西分开:~锅。~幕。

2.使隐瞒的事物显露:~露。~发。~底。~穿。~短。~晓。

3.高举:~竿而起。

4.标示:~橥(zhū)(本是作标记的小木桩,引申为标志。亦作“揭著”)。~示。

5.扛,持。

6.姓。

[qì]

提起衣裳:~衣涉水。

引用文献或著作等作为论证根据解释“揭”字

揭[jiē]

〈名〉

  1. 标志

    峨嵋为泉阳之揭。——郭璞《江赋》

〈形〉

  1. 高亢。

    如:揭天(声音高入天际);揭调(高调);揭孽(很高的样子)

  2. 揭揭

  3. 修长的样子。

  4. 疾驰的样子。

    如:车马揭揭

〈动〉

  1. (形声。从手,曷声。本义:高举)

  2. 同本义

    揭,高举也。——《说文》

    西柄之揭。——《诗·小雅·大东》

    修剑揭以低昂。——张衡《思玄赋》

    揭其剑。——《战国策·齐策四》

    揭竿为旗——汉·贾谊《过秦论》

    两竿夹接。——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又如:揭厉(高举而扬厉之);揭鸡肆赦(在高竿上树起金鸡,宣布大赦)

  3. 肩负;担;扛

    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庄子·胠箧》

    又如:揭箧(把箱笼扛走;比喻全部抄袭他人文字)

  4. 披露;发表;公布

    会闱揭晓,名次群英。——李昌祺《前灯余话》

    又如:揭条(揭桃。揭调,揭露别人的短处);揭旧书(方言。揭老底);揭极(揭发恶性的报告);揭参(揭发弹劾);揭黄(用黄榜公布);揭载(刊登;发表);揭贴(张贴)

  5. 掀起;拿开

    揭水指路。——唐·李朝威《柳毅传》

    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水浒传》

    又如:揭白(旧时人死后,请画师给死人画像。首先要揭去死人脸上蒙的白纸,故名);揭地掀天(翻天覆地)

  6. 露出;向上翘

    颠沛之揭。——《诗·大雅·荡》

    唇揭者甚齿塞。——《战国策》

  7. 借债。

    如:揭借(借);揭债(借债);揭折(抵偿,折还)

  • 揭字相关
  • 外文翻译

英语

raise, lift up; surname

法语: enlever,découvrir,dénoncer

德语: abheben ,enthüllen, ausplaudern ,Jie (Eig, Fam)

  • 说文解字
  •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高举也。从手曷声。去例切。又,基竭切

『说文解字注』

(揭)高举也。见于诗者、匏有苦叶传曰。揭、褰裳也。硕人传曰。揭揭、长也。蕩传曰。揭、见根皃。从手。曷声。去例切。又基竭切。十五部。

【唐韵】【集韵】【韵会】居谒切,音讦。【说文】高举也。或作

又【唐韵】基竭切【集韵】【韵会】丘杰切,音朅。义同。或作担。

又作拮。

又与偈通。车疾貌。【王应麟·诗攷】韩诗,匪车揭兮,见汉书王吉传。

又【唐韵】渠列切【集韵】【韵会】【正韵】巨列切,音杰。与同。或作搩。【增韵】举而竖之也。【前汉·项传赞】揭竿爲旗。【张衡·西京赋】豫章珍馆,揭焉中峙。

又担也,负也。【战国策】冯煖于是乗其车,揭其劒。【史记·东方朔传】数赐缣帛,担揭而去。

又姓。【前汉·功臣表】安道侯揭阳定。

又【唐韵】【集韵】【韵会】其谒切,音碣。亦担也。

又长也。【诗·衞风】葭菼揭揭。

又【集韵】【韵会】语讦切,音钀。义同。

又【唐韵】居列切,音孑。揭起也。【诗·小雅】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又【大雅】颠沛之揭。【传】揭,见根貌。【疏】树倒故根见。【战国策】唇揭者,其齿寒。【注】揭,犹反也。

又啓事。今日揭帖。

又【唐韵】【集韵】【韵会】去例切,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又丘言切。与攑同。亦举也。

  • 相关问答
  • 网络释义

  • 问:揭字的拼音(音节)是?

    答:揭字是一个多音字,拼音(音节)是:jiē / qì

  • 问:揭字共多少画?偏旁部首是什么?

    答:揭字共12画,部首是:扌。

  • 问:揭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是?

    答:揭字是左右结构,揭的笔画顺序:横、竖钩、提、竖、横折、横、横、撇、横折钩、撇、点、竖折/竖弯。

揭,jiē,指使隐蔽的事物显露,另指姓氏。(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