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体正常体温

人体正常体温

时间:2023-09-17 15:52:33人气:608作者:素包子我要评论(0)

人体正常体温

摄氏度人体各个部位,每日早晚及男女之间的体温均存在着差异.人体正常体温有一个较稳定的范围,但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正常人口腔温度(又称口温)为36.3℃~37.2℃,腋窝温度较口腔温度低0.3℃~0.6℃,直肠温度(也称肛温)较口腔温度高0.3℃~0.5℃.一天之中,清晨2~5时体温最低,下午5~7时最高,但一天之内温差应小于1℃.另外,女子体温一般较男子高0.3℃左右.女子体温在经期亦有些许变化.二,异常体温的观察和护理疾病,药物与其它因素(高热或寒冷环境),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受损时,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关系发生变化,出现异常体温.体温过高或过低都是异常现象.(一)发热病理性的体温升高超过一般人的正常范围称发热.由于致热源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中枢功能紊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或散热减少所致.发热是疾病的常见症状,也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但长期发热可使体内能量物质大量消耗.引起重要器官功能发生障碍.

1.引起发热的原因

(1)感染性发热临床上最常见,包括生物性病原,如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原虫,寄生虫等感染引起.

(2)非感染性发热中枢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所致(中暑,脑外伤);吸收热(大面积烧伤,内出血);变态反应性发热(风湿热,药物热,输液反应);内分泌与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发热(甲亢,失水).

2.发热程度的划分(以口腔温度为计)

(1)低热体温37.5-37.9℃.如结核病,风湿热.

(2)中等热体温38-38.9℃.如一般性感染性疾病

(3)高热体温39-40.9,如急性感染疾病.

(4)超高热体温℃41以上,如中暑

3.发热的过程

(1)体温上升期其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临床表现病人自感畏寒,无汗,皮肤苍白.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所致.此期时间长短因素而异,有的几小时体温就上升到最高点,如肺炎双球菌性肺炎,疟疾等;也有在数日内上升到最高点,如伤寒疾病等.

(2)高热持续期其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病人表现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此期可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

(3)体温下降期(退热期)其特点为散热增加而产热减少,体温恢复至正常调节水平.病人表现为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下降.退热的方式有骤退和渐退两种.骤退型体温急剧下降;渐退型为体温逐渐下降.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体液丧失,老年体弱及心血管病者,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休克现象,应密切观察,加强护理.如果体温突然下降,脉搏,呼吸增快,全身症状加重,则是病情恶化的表现.若是体温下降,症状减轻,则表示病情好转,趋向正常.

4.热型根据病人体温变化的特点分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日差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等.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差达1℃以上,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常见于风湿热,败血症,肝脓肿等.

(3)间歇热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发热时体温骤然上升达39℃以上,且伴畏寒,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后下降至正常,退热时常伴大汗淋漓,经数小时或数日后又再次发热.常见于疟疾,肾盂肾炎,淋巴瘤等.

(4)有规则热体温在一日内变化无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肺结核,支气管肺炎等对高热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1.卧床休息高热时,代谢增快,进食少,消耗大,体质虚弱,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2.保暖发热早期,病人常伴畏寒,皮肤苍白,应调节室温,注意保暖,必要时给热饮料.

3.心理护理病人高热时易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护士应体贴,安慰病人,及时有效地解除躯体痛苦,以消除其不安心理.

4.降温较好的降温措施是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9℃,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5℃时,可用酒精擦浴,温水擦浴或作大动脉冷敷(见第十三章).物理降温半小时后观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及交班.

5.密切观察高热病人应每隔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脉博,呼吸,血压及出汗等体症.小儿高热易出现惊厥,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体温恢复正常三天后,可递减为每日测二次体温.

6.营养和水分的补充给病人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少量多餐,多饮水.对不能进食者,遵医嘱予以静脉输液或鼻饲,以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

7.口腔护理高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极易引起口腔炎,舌炎和粘膜溃汤,应在晨起,睡前的饭后协助病人漱口或用棉球揩擦,防止口腔感染,口唇干裂者应涂油保护.

8.保持清洁在退热过程中病人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及床单,被套,以防着凉.(三)体温过低体温在35.5℃以下称体温过低.常于早产儿及全身营养衰竭的危重病人.前者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对外界温度变化不能自行调节;后者则因末稍循环不良,特别是在低温环境中,如保暖措施不当,极易导致体温不升.若发现上述情况,除及时报告医生外,应设法提高室温(24-26℃为宜),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如加盖被,足部放热水袋等,对老人,小儿及昏迷患者,应注意防烫伤,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1.测量体温前后,应清点体温计数目,甩表时,勿触及他物,以防破碎.

2.凡给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及危重病人测温时,应用手扶托体温计,防止失落或折断.病人睡眠时应唤醒后再测温.

3.病人进冷,热饮食,,蒸汽吸入,面颊冷热敷等须隔30分钟后,方可口腔测温;沐浴,酒精擦浴应隔30分钟后,方可腋下测量;灌肠,坐浴后30分钟,方可直肠测温.

4.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相符合,应守护在病人身旁重测,必要时可同时作口温和肛温对照.予以复查.

5.当病人不慎咬破体温计吞下水银时,应立即口服大量牛奶或蛋白,使汞和蛋白结合,以延缓汞的吸收,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可服大量精纤维食物(如韭菜)或吞服内装棉花的胶囊,使水银被包裹而减少吸收,并增进肠蠕动,加速汞的排出.

6.病人体温过高或过低,应及时报告医生,严密观察,及时处理.

CopyRight2021年 【爱下载】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01350号-1

举报邮箱:aixaiza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