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桥记

作者:刘光祖 / 时代:宋代

作品原文

  自秦置守,李冰通二渠,为蜀万世利。今万里桥之水,盖秦渠也。其后诸葛孔明用蜀,以公信仁义怀而服之,法度修明,礼乐几于可复。古今相传,孔明于此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后因以名。或则曰,费祎聘吴,孔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孔明没又千载,桥之遗迹亦粗具,非有所甚壮丽伟观也。以千载之间,人事更几兴废,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其说虽殊,名桥之义则一。

  厥今天下,兼有吴蜀。朝廷命帅,其远万里。其于此桥,孰不怀古以图今,追孔明之道德勋庸而思仿佛其行事?侍御赵公之镇蜀也,始至,谒古相祠,即命葺之。每曰:“诸葛公,三代遗才也。用法而人不怨,任政而主不疑,非天下之至公,其孰能与于此?”今其遗迹所存尚多,而万里桥者乃通吴之故事。前帅沈公常修广之,犹陋,弗称,且易坏,久将莫支。则命酾水,为五道,梁板悉易以木而屋之。风烟渺然,岸木秀而川景丽。公与客登此,盖未尝不徘徊而四顾也。兹桥也,过而弗能玩,玩而弗能思者,众矣。如公所怀,风景抑末耳。

  公命光祖为之记,记其大者而遗其细。若曰桥美名,公又与之为美观,非知公者。知公莫如光祖。

译注对照

自秦置守,李冰通二渠,为蜀万世利。今万里桥之水,盖秦渠也。其后诸葛孔明用蜀,以公信仁义怀而服之,法度修明,礼乐几于可复。古今相传,孔明于此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后因以名。或则曰,费祎(yī)聘吴,孔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孔明没又千载,桥之遗迹亦粗具,非有所甚壮丽伟观也。以千载之间,人事更几兴废,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其说虽殊,名桥之义则一。自从秦代设置太守,李冰开通二渠道,为蜀地带来万世的利益。现在万里桥的水,大概就是秦渠。这之后诸葛亮(字孔明)治理蜀地,凭公信仁义的情怀让所有的人都信服,治理得法制清明,条理井然,礼乐之道差不多都得到恢复。古今都相传,孔明在这里送别吴国使者张温,说:“这里的水流淌到扬州有万里之遥。”后一词为之命名。有人则说,费祎访问东吴,孔明送他到这里,说:“万里的道路,是从这里开始。”诸葛亮去世千年,桥的遗迹也大致具备了,不是怎么的雄奇壮丽。千年之间,人间世事又经历了多少次兴盛衰亡,而这座桥唯独因为孔明的缘故,留存下来,没有尽头。这些说法虽然不同,但都是名桥的一种方式。聘:访。

(jué)今天下,兼有吴蜀。朝廷命帅,其远万里。其于此桥,孰不怀古以图今,追孔明之道德勋庸而思仿佛其行事?侍御赵公之镇蜀也,始至,谒古相祠,即命葺(qì)之。每曰:“诸葛公,三代遗才也。用法而人不怨,任政而主不疑,非天下之至公,其孰能与于此?”今其遗迹所存尚多,而万里桥者乃通吴之故事。前帅沈公常修广之,犹陋,弗称,且易坏,久将莫支。则命酾(shī)水,为五道,梁板悉易以木而屋之。风烟渺然,岸木秀而川景丽。公与客登此,盖未尝不徘徊而四顾也。兹桥也,过而弗能玩,玩而弗能思者,众矣。如公所怀,风景抑末耳。那时的天下,有吴蜀两朝。朝廷任命将帅,他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他看到这座桥,谁不感怀古代而谋划当今,追念孔明的道德功绩而想着仿照他那样去做事?侍御赵公镇守蜀地,才到,拜谒孔明祠堂,就命令修缮它。每次都说:“诸葛亮,是三代遗留的才俊。用法律可是人们不怨恨,主持政治可是主君不猜疑,不是把天下看成是大家的,又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呢?”现在他的遗迹尚存在还有很多,万里桥就是他通吴国的故事。前任军帅沈公常修缮并扩大它,还是很简陋,不闻名,况且容易毁坏,时间长了就不能支撑。救命疏导河水,把五道梁板全部更换并且用木头制作屋子在上面。风烟浩渺,岸上树木茂盛并且山川秀美。沈公与客人经常登临此处,大概没有不徘徊和四面观看的。这座桥,经过却不能观赏,观赏却不能深思的情形(人),很多啊。像沈公这样感怀,风景应不是根本的。勋庸:功绩。仿佛:相仿。酾:疏导。末:非根本的。

公命光祖为之记,记其大者而遗其细。若曰桥美名,公又与之为美观,非知公者。知公莫如光祖。沈公名光祖为之做记,记录下它的大胸怀而舍弃它的细枝末节。如果说桥的名字美,沈公又给它以美化,那是不了解沈公的人。了解沈公的,没有超过光祖的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