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生命的三分之一时间将在绝经(更年期最突出的表现)后渡过。因此,必须重视和做好更年期不同时期的预防和保健措施更年期漫画:
1.血管功能失调:阵发症潮红及潮热,即突然感到胸部、颈部、面部发热,出汗、畏寒,有时伴心悸、胸闷、气短、眩晕等症状;
2.精神、神经症状:更年期妇女往往有忧虑、抑郁、易激动、失眠、好哭、记忆力减退、思想不集中等,有时喜怒无常,类似精神病发作;
3.肿瘤易发:更年期为常见肿瘤的高发年龄,常见的有子宫肌瘤、子宫颈癌、卵巢肿瘤等。如能早些发现,早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生存中医治疗把更年期归属于“脏躁”范畴。治疗应以补脾肾、调冲任为主,兼以疏肝理情志,节嗜欲,适劳逸,慎起居,以配合治疗。而以养心益脾、补肾润燥为主的饮食治疗,不仅有较好的效果,而且可以强壮体质。中药理血通经膏以滋肾益气、养血调经、活血化瘀通脉为主,全面调理女性机能,加速女性胞宫的血液循环。推迟绝经期的到来,延缓女性衰老时间,焕发青春活力。女性衰老更年期与肾、巢关系密切更年期中医保健女性早衰早已经成为社会和医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尤其是近几年,这种现象更为普遍,由于生活压力、生育、流产等原因,很多女性刚过30岁,因面部就出现色斑、皱纹,乳房干瘪萎缩、松弛;阴道泌液减少,性机能减退,失眠、烦躁、潮热、盗汗等症状,甚至有很多人在35岁左右就开始进入更年期。2002年,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由我国最权威的医学研究机构中国中医研究院数10名资深研究员组成的中国女性抗衰老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致力于研究女性早衰的根本原因和最快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发现:肾脏、卵巢在女性衰老变化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两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靠单一补肾或单一养巢都无法从根本上达到抗衰养颜的目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只有通过补肾养巢同时进行,才是真正解决女性早衰的唯一途径。医学研究表明:女人的一生大约要排出400-500多个卵子。也就是说,女性从月经初潮到完全停经,大约持续40多年的时间,正常女性的停经年龄应在55岁以后。然而,女性从35岁以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泡不能发育成熟并排卵,分泌的女性荷尔蒙逐渐减少,月经也就不能按时来临;随之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面色萎黄、皮肤粗糙、皱纹增多、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腰酸背痛等。这一时期如不加强卵巢的养护,保证卵巢内的卵泡吸收充足的营养,卵泡就不能发育成熟并排卵,分泌的女性雌孕激素降至最低,女性在45岁以前就会出现月经紊乱甚至停经。伴随出现一系列更年期综合症。女人一旦没有了月经,雌性激素分泌量就骤减,卵巢功能迅速下降,许多症状随之而来,女性就会变的心悸、胸闷、忧虑、抑郁、易激动、失眠、记忆力减退,而女人的容颜最主要就是靠雌性激素来维持的,皮肤失去光泽,皱纹大量出现。阴道黏膜会变薄,在面对外力伤害时显得更加脆弱;思想变的不集中;时常感觉腰酸背痛;消化系统对营养的吸收减弱,骨质疏松、关节痛也随之而来。更年期的食疗
1、小麦百苓粥:适用女性更年期综合症的心烦易怒,心悸怔忡,烦热多汗,夜寐多梦。
2、小麦粳米粥:适用妇女更年期心悸,怔忡不安、自汗,盗汗等女性更年期综合症状。
3、小麦龙枣汤:适用于妇女更年期心悸乏力,出汗多,睡眠不宁等症状。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从生育年龄过渡到老年阶段(大约45~55岁之间),因卵巢功能减退给机体带来的一系列改变。主要症状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心血管症状,精神症状及新陈代谢障碍。如高血压、面色潮红、眩晕、耳鸣、眼花、失眠、记忆力减退、焦虑、抑郁、神经过敏、易激动、情绪不稳、关节肌肉疼痛、月经紊乱等等。但是,朋友,您应该知道,更年期的这些症状都是暂时的,只要通过积极的锻炼,配合医生的治疗,尤其应重视自身的调养,完全可以推迟更年期的到来或减轻病理现象的出现,平平稳稳地过渡到老年期。
1、七宝粥:强肾、健脾。红豆50粒,黑豆64粒,黄豆56粒,莲子21粒,红枣24枚,核桃仁8个。先将红豆、黑豆、黄豆煮沸15分钟后再入莲子、核桃,再煮沸10分钟入红枣。1日3次。
2、虾米粥:补脾益肾。适应经量较多,或崩中暴下,经血色淡或有块,腰膝酸软,形寒肢冷,便溏,纳呆腹胀等症。大虾米10个,小米100克,盐、味精、麻油、葱末适量。将虾米切成小丁,小米淘净,共煮粥,加调料即成。每日1次。
3、地黄枣仁粥:补阴清热。适应五心烦热、面热汗出、耳鸣腰酸、烦闷易怒、口苦尿黄、多梦便干等症。酸枣仁30克,生地黄30克,大米100克。
4、鲜枸杞汁:补肝益肾。适应月经紊乱或多或少,或先期或退后、头晕目眩、五心烦热、面潮红、腰酸软等症。鲜枸杞250克,洗净后用纱布包裹,榨取汁液。每次10~20毫升,每日2次。
5、韭菜汁:温阳寒宫。适应形寒肢冷、面色酰白、精神萎靡、腰膝酸冷、经血量少多、色淡而清、夜尿多等。韭菜洗净,用干净纱布包好,榨取汁液,临服时加点白糖。每日2次,每次5~10毫升。
CopyRight2021年 【爱下载】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01350号-1
举报邮箱:aixaiza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