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全球胖子数超瘦子

全球胖子数超瘦子

时间:2023-09-07 10:42:32人气:1149作者:渡我要评论(0)

全球胖子数超瘦子

如今,十个人至少有七个人过胖,肥胖已经成为健康的主要杀手。那么你知道为何胖子的不但的增多,生活中哪些原因是导致胖子人数不断的增加呢?下面带你去了解一下肥胖的原因以便做好预防。 全球胖子数超瘦子 据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4月1日报道称,英国《柳叶刀》周刊日前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全球的胖子人数已经超过瘦子。最近40年来,肥胖人数呈迅速增加的趋势:从1975年的1.05亿增加到2014年的6.41亿。这就意味着,目前在全球将近73亿人口当中,有6亿多人肥胖。这项跨度40年的研究证明,项跨度40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和中国,而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该研究发现,中国和美国是全世界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的男性肥胖人数为4320万人,女性肥胖人数为4640万人,高居全球第一。 报道称,让中国人变得肥胖的原因,火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今,甚至蔬菜似乎也在使中国人变胖:越来越富裕意味着人们饭菜中的油水多了,而这显然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火锅会让我们变胖,那么还有哪些原因会导致体重过重呢? 肥胖的原因

1.遗传性肥胖 全家都是胖子并不一定都是遗传的原因,也有可能与家庭饮食习惯有关。遗传性肥胖主要指遗传物质(染色体、DNA)发生改变而导致的肥胖,这种肥胖极为罕见,常有家族性肥胖倾向。

2.睡眠不足可能会发胖 睡眠不足导致体内荷尔蒙的一系列变化。例如人体内会出现被视为糖尿病先兆的葡萄糖耐量。同时,睡眠不足带来的饥饿,乏力都会使人体活动减少,从而引发肥胖。你是否缺乏睡眠?我们的身体在充分的休息过后运作得最好。若是睡眠不足,身体会自然产生生理压力并且自动储存热量或脂肪来回应。

3.压力也会导致发胖 压力刺激我们的求生反应。譬如在承担重大责任或处理财务危机时,身体会储存热量、减缓新陈代谢、排出可体松、肥胖荷尔蒙莱普汀及其他化学物质,结果很可能造就我们腹部区域的脂肪圈。许多人靠吃东西释放压力,但长期看来将适得其反。专家建议,练习放松心情再加上运动,不仅可以燃烧卡路里并且有益健康。

4.饮食导致肥胖 绝大多数的胖子都是吃出来的,偏爱甜食、肉食、重口味食物,或是喜好高热量油炸垃圾食品等。另外,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也是极易导致肥胖的。身体摄入的热量、脂肪过高,但又没有得到相应的运动消耗,久而久之,越吃越胖,越胖越吃。形成让人沮丧的恶性循环。

5.药物会使你增重 药物可能让你增重。治疗忧郁症、心神不宁、歇斯底里、偏头痛、糖尿病、血压偏高或偏低等处方药物极可能是使你增重的原因。有的人甚至以每个月10磅的惊人速度稳定增加体重。某些类固醇、荷尔蒙替代处方、口服避孕药也可能让您缓步增重。若您的生活型态未曾稍变,但一个月以来已经重逾5磅,那么很可能就是药物的关系了。

6.新陈代谢率降低导致肥胖 人类随着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率会随之降低。同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会影响自身的新陈代谢率。事实上,如果新陈代谢率降低,意味着自身代谢废物和毒素的能力降低。肥胖,只是新陈代谢率降低导致的不良后果之一,如果你已出现畏寒怕冷、气血不畅、头晕气短、肥胖便秘等状况,那么说明你的身体在向你报警:你的新陈代谢率可能出了状况! 如何预防肥胖

1.树立正确的营养观 营养并不等于热量,很多人误认为因营养就是热量,营养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热量是维持人体所必须的能源。因此每天必须摄取适量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食物所含的热量,必须控制在每日消耗量之下,也就是进行科学的节食。预防肥胖的食谱主要是以高蛋白、低糖、低脂肪饮食为宜,要安排好三餐的饮食量。晚餐尽量少于午餐,午餐量可以多于早餐。三餐要定时,晚餐时间可以尽量提早一点,吃饭与睡眠时间要尽量拉长。多数人认为肥胖者是营养过剩造成人的,其实肥胖者中营养不良者居多,盲目的节食是不可取的,应该尽量使得饮食多样化。限制糖、盐和乙醇的摄入量,不可偏食,如果长期摄入营养物质过多,又缺乏体力活动,多余的热量就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贮存。

2.增强体育活动,加强身体锻炼 运动可以消耗热量,减轻体重,根据每个人的肥胖程度、身体状况、有无其他疾病而定的。科学地进行锻炼,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运动的方式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环境条件选择,如跑步、步行、游泳及各种健美操等。使得人的热量消耗与摄入平衡。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坚持锻炼,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预防肥胖的目的。

3.保持良好的情绪 肥胖症与心理及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焦虑、烦恼、压力的情绪对食欲、饮食平衡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情绪能维持体内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保持稳定,对预防肥胖能起一定的作用。

CopyRight2021年 【爱下载】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01350号-1

举报邮箱:aixaiza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