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垛字解释
- 引证解释
墙体向外或向上突出的部分:门~子︱城~口。
[duǒ]
1.把分散的东西堆积起来:雨要来了,快把麦子~起来。
2.庄稼、砖瓦等堆积成的堆:麦秸~︱砖~。
[duò]
〈名〉
堆,成堆的东西
又如:柴火垛;麦垛
明代兵制名。明初定的垛兵法,把军户三家编为一垛,其中一户为正,二户为贴。按三丁抽一以应军役。正户兵死,则由贴户抽丁补充。永乐初,改正户,贴户轮次更代,周而复始。
如:垛募;垛集;垛充(以垛兵法补充士卒)
〈动〉
整齐地堆起来。
如:垛积(堆积);把木头垛起来;把打好的稻草垛在老屋后面
〈量〉
表示散装物品的成堆状的堆的数量。
如:一垛柴;两垛砖
另见duǒ
垛[duò]
〈名〉
垛子;墙两侧或上头伸出的部分
垜,堂塾也。从土,朶声。门堂之塾有左右。左右各有南向北向两塾,今俗谓门两边伸出小墙曰垛头。——《说文》
又如:垛口;垛迭(建筑物突出的部分,指门两旁伸出的墙);垛楼(军官住的高楼)
设置箭靶的小土墙
罗灰修药灶,筑垛阅弓垜。——唐·元稹《江边四十韵》
又如:箭垛
另见duò
垛[duǒ]
- 说文解字
- 康熙字典
堂塾也。从土朵声。丁果切
(垜)门堂孰也。门字孰字今补正。攷工记。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郑曰。门堂、门侧之堂也。释宫曰。门侧之堂谓之塾。孙炎、郭朴皆曰。夹门堂也。堂无塾。门堂乃有塾。删去门字、于制不可通矣。孰、经典皆作塾。以孰加土、犹以孰加火耳。谓之孰者、白虎通云。所以必有塾何。欲以饰门因取其名。明臣下当见于君。必孰思其事。是知其字。古作孰而已。后乃加之土也。谓之垛者何也。朵者、木下垂。门堂伸出于门之前后。略取其意。后代有朵殿。今俗谓门㒳边伸出小墙曰垛头。其遗语也。孰之制。于正堂之脩广得三之二。其室于正堂之脩广得三之一。北向堂者爲孰。得堂脩广三之一。南向者亦爲孰。亦得堂脩广三之一。故曰门堂三之二也。室三之一者、北向南向㒳孰之中共一室。室得堂脩广亦三之一。与门之脩广等。顾命曰。先路在左塾之前。次路在右塾之前。此谓北面之孰也。士虞礼。匕俎在西塾之西。丝衣。自堂徂基。毛传云。基、门塾之基。此皆谓南面之孰也。士冠礼。筮与席所卦者具馔于西塾。此南面之塾也。摈者玄端负东塾。此北面之塾也。尙书大传曰。上老平明坐于右塾。庶老坐于左塾。余子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葢谓北面之塾也。食货志。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葢谓南面之塾也。凡孰之可攷者如此。孰字依白虎通及崔豹古今注则正作孰、俗作塾皆可。近儒或曰当作?。?之音义皆与孰迥隔。若后汉书刘縯传。画伯升像于塾。旦起射之。东观记、赓汉书并作?。此乃所传之异。不得云?卽塾字也。画伯升于门墙之山头而射之、故曰画于塾。山头者、俗语墙之冣高处也。据李贤引字林曰。塾、门侧堂也。是知汉后多用塾字。此说文、字林之分古今也。从土。朵声。丁果切。十七部。
【广韵】徒果切【集韵】都果切【韵会】杜果切,音。【说文】堂塾也。【玉篇】射垛也。【唐六典】武举制有长垛马射。
又吴方言,左右个爲垛头。
又山名。射垛山,在井陉东南。秦王翦伐赵,立射垛于此,因名。俗读如妥。
- 相关问答
- 网络释义
问:垛字的拼音(音节)是?
答:垛字是一个多音字,拼音(音节)是:duǒ / duò
问:垛字共多少画?偏旁部首是什么?
答:垛字共9画,部首是:土。
问:垛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是?
答:垛字是左右结构,垛的笔画顺序:横、竖、提、撇、横折折/横折弯、横、竖、撇、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