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
作者:佚名 / 时代:先秦
作品原文
沪教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苏教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注对照
沪教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孔子说:“学习按时温习不也是件高兴的事吗?有志向相同的人从远方来相聚(互相切磋,增长学问),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德才兼备的人吗?”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按时”。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而:顺接作用,然后。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亦:也说:同“悦”,高兴,愉悦。朋:志同道合的人。自:从。乐:快乐。时:按时。人不知: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愠:恼怒,恼恨,生气,怨恨。君子:指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或品德高尚的人。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是智慧的。”知:知道,了解。是:这。也:表判断的语气。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孔子说:“了解(知识)的人比不上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比不上以知识为乐的人。”好:喜爱,爱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他们之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在这里。我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它,他们那些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它。”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你可以凭借这种方法做老师了。”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孔子说“当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到来时,这样以后,你便知道松树、柏树是在最后凋谢的。”岁:年。然:这样。后:以后。凋:凋谢。
也。”(《子罕》)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孔子说:“不能想要快,不能贪图眼前的小利益。想要快,就不能达到目标;贪图眼前的小利益,那么大事就干不成。”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用(这些时间)来思考,没有好处,还不如学习。”尝:曾经。寝:睡。以:表目的,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