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语解释
- 引证解释
念(诗文):高声~。
引用文献或著作等作为论证根据解释诵读
念;熟读;背诵。
《三国志·吴志·阚泽传》:“﹝ 泽 ﹞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所写既毕,诵读亦遍。” 唐 韦应物 《学仙》诗之二:“仙人变化为白鹿,二弟玩之兄诵读。” 清 孙枝蔚 《无酒》诗之一:“稚儿勤诵读,音节更琅琅。”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四:“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
- 相关字义
- 国语辞典
- 网络解释
sòng
1.朗读;读出声音来:朗~。~诗。2.背诵:过目成~。3.述说:传~。称~。
dú dòu
字的念法;读音:异~。“长”字有两~。语句中的停顿。古代诵读文章,分句和读,极短的停顿叫读,稍长的停顿叫句,后来把“读”写成“逗”。现代所用逗号就是取这个意义,但分别句逗的标准不同。见〖句读〗。
诵读
sòng dúㄙㄨㄥˋ ㄉㄨˊ朗读。
《三国志.卷五三.吴书.阚泽传》:「所写既毕,诵读亦遍。」
诵读
诵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òngdú,释义为念;熟读;背诵。亦指诵读诗文时读出声音来。出自《三国志·吴志·阚泽传》。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