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语解释
- 引证解释
通俗的歌曲。也叫俗曲。
引用文献或著作等作为论证根据解释俚曲
通俗浅近的歌曲;民间歌曲。
宋 苏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小儿致语》:“咏舞雩於 沂水 ,久乐圣时;唱《铜鞮》於 汉 滨,空惭俚曲。” 金 元好问 《留别龙兴汴禅师普照鉴禅师》诗:“俚曲只知无《白雪》,遗音谁谓有朱丝。”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二》:“是日给假不夜作,夫妻设肴酒,呼婢辈度俚曲为笑。”
指文人模仿民间俗曲体裁所写的作品。如 蒲松龄 有《聊斋俚曲》。
- 相关字义
- 国语辞典
- 网络解释
lǐ
民间的;通俗的:~歌。~语。
qū qǔ
1.一种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一支曲可以单唱,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2.(~儿)歌曲:~调。戏~。小~儿
俚曲
lǐ qǔㄌㄧˇ ㄑㄩˇ通俗浅近的歌曲。多为民间创作,文字浅近、风格质朴自然,亦有文人模仿民间俗曲体裁而写的作品,也称为「俚曲」。如清朝蒲松龄的〈磨难曲〉、〈寒林曲〉等十五部说唱长篇故事的俚曲作品等。
俚曲
淄川是明清俗曲重要流布地区之一。聊斋俚曲曲目有《耍孩儿》、《玉娥郎》、《粉红莲》、《叠断桥》等。
(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