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汉语网(2cn.cn)

词语

爱汉语网 > 词语 >

犍椎

  • 犍椎
  • jiān zhuī
  • ㄐㄧㄢ ㄓㄨㄟ

  • 词语解释
  • 引证解释

亦作“犍槌”。梵语的音译。意为“声鸣”。指寺院中的木鱼、钟、磬之类。晋法显《佛国记》:“﹝于闐﹞国主安堵法显等於僧伽蓝。僧伽蓝名瞿摩帝,是大乘寺,三千僧共犍槌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黑云若起,急击犍椎,我闻其声,恶心当息。”宋道诚《释氏要览·杂记》:“今详律,但是鐘磬、石板、木板、木鱼、砧槌,有声能集众者皆名犍椎也。”清黄遵宪《锡兰岛卧佛》诗:“尔来一百年,復见大会设,恒河左右流,犍槌声不絶。”

引用文献或著作等作为论证根据解释犍椎
  1. 亦作“ 犍槌 ”。梵语的音译。意为“声鸣”。指寺院中的木鱼、钟、磬之类。

    晋 法显 《佛国记》:“﹝ 于闐 ﹞国主安堵 法显 等於僧伽蓝。僧伽蓝名 瞿摩帝 ,是大乘寺,三千僧共犍槌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黑云若起,急击犍椎,我闻其声,恶心当息。” 宋 道诚 《释氏要览·杂记》:“今详律,但是鐘磬、石板、木板、木鱼、砧槌,有声能集众者皆名犍椎也。” 清 黄遵宪 《锡兰岛卧佛》诗:“尔来一百年,復见大会设, 恒河 左右流,犍槌声不絶。”

  • 相关字义
  • 网络解释

犍椎

亦作“犍槌”。梵语的音译。意为“声鸣”。指寺院中的木鱼、钟、磬之类。

晋法显《佛国记》:“﹝于阗﹞国主安堵法显等於僧伽蓝。僧伽蓝名瞿摩帝,是大乘寺,三千僧共犍槌食。”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黑云若起,急击犍椎,我闻其声,恶心当息。”

宋道诚《释氏要览·杂记》:“今详律,但是钟磬、石板、木板、木鱼、砧槌,有声能集众者皆名犍椎也。”

清黄遵宪《锡兰岛卧佛》诗:“尔来一百年,复见大会设,恒河左右流,犍槌声不绝。”

佛教丛林及僧人的用品,除了僧服、法物以外,还有一个重要部分是呗器。佛藏律部的典籍记载:“但是钟、磬、石板、木板、木鱼、砧槌,有声能集众得,皆名犍椎。”因此,呗器最初的名称叫做“犍椎”。呗器原称是僧团中集众和生活的信号,后来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日常课诵和社会礼仪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它配合唱念和曲调,作为“伎乐供养,庄严道场”。以音声作佛事,助发大众的诚敬心念。可以根据部分呗器辨别禅宗的宗派。

报钟挂在弹堂,是每天最早敲响的钟,它将声音传递给大钟。此外,报钟在禅堂还有其特殊性。报钟的形状与其它钟不一样,它下面往往挂有一个木板。木板的形状随佛教禅宗五个宗派而异:临济宗为横长方形,曹洞宗为竖长方形,法眼宗为正三角形,沩仰宗为下半圆形,云门宗为圆形。每天坐禅时则敲板和钟,作为止静的讯号。

五个宗派敲板和钟的规矩也不一样:临济宗、曹洞宗、法眼宗每日四次,即早课后、早粥后、午斋后和晚课后。每次的敲法是一板一钟、二板一钟、三板一钟,共九下,四次共三十六下。沩仰宗、云门宗每日三次,即早粥后、午斋后和晚课后。每次的敲法是一板一钟、二板二钟、三板三钟,共十二下,三次共三十六下。这些规矩都是不能随意变动的。故《禅门日诵》上说:“五家钟板,总同三十六下。若多若少者,非为佛子之道也。西来大意,正法眼藏;人天路上,佛法为尊;祖师清规,尊重尊重。”(文/白衣)

(来源:百度百科)

  • 相关链接
  • 外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