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汉语网(2cn.cn)

语文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当我们再一次品读《七律长征》这首诗时,仿佛又看到那神骏的山、苍凉的水,似乎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但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怎样让学生们感受长征的精神呢?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一)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壮举,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当年的长征早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先辈们也都成为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当我们再一次品读《七律长征》这首诗时,仿佛又看到那神骏的山、苍凉的水,似乎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但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怎样让学生们感受长征的精神呢?

七律·长征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一些长征的资料,毛泽东的诗词,了解长征中的感人故事。我自己也收集了有关长征的视频,制作课件,为课堂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朗读,从读中去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并结合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来说一说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

  “暖”与“寒”的理解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理解时,我播放了视频《飞夺泸定桥》,让学生说一说看后的感想,整个问题迎刃而解。

  最后,让学生欣赏了歌曲《七律长征》,学生斗志高昂,即兴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二)

  教学这首毛主席的《七律 长征》之前,我一直在忐忑之中,因为这段历史的凝重,因为凝重的它与今天的学生又有着不小的距离,还因为精妙的诗的语言。我感觉深刻地参透文本,并引领学生领略诗之气势,感性地铭记历史,自己的功力还不够!   又因为它是一首诗,所以,我愿意抓住“语言 情感 想象”,以诗的方式进行。

  于是乎开始寻觅——

  一遍一遍诵读这首气势磅礴的诗歌,上网阅读“长征”,细细阅读凤凰出版传媒集体、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编撰的《万水千山》,观看电影《长征》,读了毛泽东的其他诗歌……

  在浏览、阅读、思考中似乎有了一定的底气,于是我便思考如何把我知道的我感悟到的传递给我的学生?传达到什么程度?

  我想既然它与学生有距离,那么必须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途径是什么?——影视、录像、故事……

  对,就用它们打通这条这道通道吧——

  我们一起看电影片段“飞夺泸定桥”,纪录片“征服大雪山”“横跨大草地”“强渡嘉陵江”;

  利用“午间阅读”,我为学生阅读《四渡赤水出奇兵》《声东击西战金沙》《草地夜行》《丰碑》《乌蒙山与敌人“捉迷藏”》等惊心动魄的长征故事。

  有了这样的“了解”,我才和我的学生走进了《七律 长征》的课堂。

  于是,对诗歌所描绘的“远征难”“万水千山”“五岭逶迤”“乌蒙磅礴”“千里雪”等场景学生不再陌生、茫然,他们有了有着更感性的理解和更个性的想象。

  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着重围绕两点展开:

  1、感受红军长征的精神:大无畏、乐观、智慧的英雄气概;

  2、体会诗歌的磅礴大气、精妙之极的文字魅力。

  解决这两点,我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①抓诗眼“不怕”“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喜”“尽开颜”

  ②结合通过课前的阅读对长征的了解想象画面、读写结合。

  比如理解一“寒”字,想象画面练习说话:

  桥上_______ ,

  桥下________ ,

  桥头______ ,

  红军 。

  ③在争辩中感受大无畏、乐观、智慧的英雄气概:

  比如理解一“寒” 一“暖”的语言魅力,我们一起探讨课后这样一个问题:

  有人这么理解:“从‘暖’字可以推知巧渡金沙江在春天,从 ‘寒’字可以推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天。”这样理解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通过交流,感知到:

  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与胜利场面的欢腾。

  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④在诵读中体会诗歌语言的魅力。

  自读——品读——表演读——观看视频: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演唱会上《七律?长征》(濮存昕朗诵)——背诵

  其实对于我来说,课堂设计也只不过是根据学生个性及接受能力支起的一个框架,真正的细节也只是由学生带动着我随时变更的。但课堂、教材、学生,我是深记于心的,重点、难点我也是紧拽于手的,并使其贯穿于始终,层层深入地隐于每个问题和活动之中。找准起点,把准尺度,精炼语言,挖出深度,靓出激情,但并不苛求“完美展示课”,这是我的个性。感觉到学生已享受到了学习过程的快乐,自己也便享受满足了。因为,在我心里,学生的学习效果才是我对自己课堂评价的根本尺度。

  我坚信: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与自我反思中探索,“内力”才会不断增长。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三)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教学毛主席的这首《七律·长征》,具有挑战性,可以让自己在探索中得到提升。但这段历史又过于凝重,它与今天的学生有着不小的距离;这首律诗语言太精妙,气势太恢弘,我感觉深刻地参透文本,并引领学生领略诗之气势,感性地铭记历史,这很难,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

  一、布置课前预习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主席的相关资料,自己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诗词等,搜索了有关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爬雪山、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等相关视频;下载了“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交流资料等手段,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辅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

  二、抓诗眼“不怕”“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喜”“尽开颜”

  三、结合课前的阅读,根据自己对长征的了解,想象画面、激发情感、读写结合。

  如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时,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想象画画、图片呈现等三种方式让学生体会五岭和乌蒙的不一般。

  理解一“暖”一“寒”二字时,我抓住学生情感,通过讲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胜利的喜悦、观看视频体会到战斗的惨烈与悲壮并练习说话: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红军战士______,让人真是_______!一喜一悲形成强烈对比,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与文本自然产生共鸣。

  理解“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句时,为了让学生对红军长征途中的“难”有更深的体会,我让学生想象:在翻越大雪山的时候,红军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此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与情感体会,他们的想象大胆但又切合当时的实际,也让学生又一次地体会到“长征难”及红军“只等闲”。

  四、在诵读中体会诗歌语言的魅力。

  自读——品读——有感情读。一个“读”字贯穿始终,不同读法层层递进。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上完了课,静下心来思考,有几个问题确实值得反思:一是在各个环节中,强调突出了红军战士的坚强,但“乐观”这一点有些弱化,二是引导学生体会了红军战士的坚强乐观,但忽略了对诗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感悟。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四)

  毛泽东的诗词艺术风格独具匠心,用词凝练,对仗工整,截取了长征途中几个重点的场面,寥寥五十六个字,却概括了长征二万五千里的伟大征程,读罢让人感慨万千。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授这首诗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了解背景

  教学前,我布置了预习作业,

  1.查找关于长征的资料,如: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长征的基本路线和行程时间有多长?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长征途中有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2.查找关于伟人毛泽东的资料;长征途中毛泽东还创作了哪些诗词?

  3.初读诗词,划出不懂得词,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含义。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上我采用了“读诗--明意—悟情—入境”的流程,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读--悟--说--诵”的方法进行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整体把握

  《长征》这首诗,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远征难”和“只等闲”,运用简背景资料、音频视频等资源让学生在创设好的情境中直观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

  三、激情朗读

  虽是短短的一首诗,但诗中包含着“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感,这种情感必须让学生在反复感情朗读中感悟理解。在理解诵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我出示了五岭和乌蒙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紧扣“逶迤”和“磅礴”两词,促进学生的理解;“五岭的绵延”和“乌山的陡峭”,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促进学生的深入直观的理解。

  随后,我步步追问,层层引导,让学生讨论:在红军眼里,五岭成了什么?乌蒙山成了?这一强烈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然后指导感情朗读,再次读中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生在充分感悟的过程中读出了真挚的情感,整个教室回荡着他们豪迈、雄壮的读书声。

  在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怎么读出这一暖一寒呢?我先让学生结合自己了解的背景资料和出示的课件,自读自悟。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诵读:“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心里肯定非常——高兴。强过大渡河困难重重,泸定桥头是疯狂的敌人,桥下是湍急的江水,而桥上只剩十三根铁链,还被敌人用火烧得滚烫。此情此景,叫人看了怎么不觉得——心寒!通过分组读,男女比赛读,师生互读等多种方式,这一“暖”一“寒”把包含的情感就被学生淋漓尽致地读出来了。

  四、融入情境畅写片断

  在理解、品悟诗句,学生整体把握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再细读全诗,结合资料,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首诗虽仅有五十六个字,但这短短五十六个字里,却有着许多的长征故事。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会的心境,怀着对红军战士的敬仰之情,自己写一个小片段。

  授完这一课,我感到: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学习得很愉快、轻松。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努力、再努力!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五)

  《七律长征》是1936年红军胜利结束,人民领袖毛泽东挥毫写下的一首气势恢宏的七言律诗。诗歌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客观主义精神。

  课前,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预习单,从字词到课文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搜集,都对学生做了细致的要求,并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相关习题。就在今天上课之前,教师又发给学生导学单和长征故事的资料,似乎对于一堂随堂课已经准备到位了。

  然而,教者显然也受到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的影响,忽略了学生对于长征历史的茫然和空白,之前没有文字和图像的熏陶铺垫。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是情感是多么的苍白呀!江苏省特级教师、县教研室的张建平主任光临课堂,诚惶诚恐之余,聆听指导和点拨,也倍觉醍醐灌顶。井底之蛙虽不能有见识大课、优课的机会,但这样一节常态课,一节随堂课能得到张特教的批评和指正,内心感到十分愉悦。张特教指出,要上好此课,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至少也要提前三天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或图像资料知晓红军长征的历程,从而做好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上的丰实铺垫。另外,有一点,我的课堂上用了导学案,忽略了学生课本上的批注。这个批评很受用,高年级学生应该养成读书做批注的学习习惯,这个在我的课堂上没有充分体现,说明我对于学生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还很不到位。直至课堂结束,我才有刚刚进入情境之感。我的感受如此,学生恐怕也一样。所幸,我的单元备课中还预设了灵活设计:《七律长征》既是本单元“长征组歌”的开篇,是很好的导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长征故事的兴趣;也是单元的结语,学完了整个组歌,我们还要回过头来再读《七律长征》,到时候相信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如此备课,也算是不误人子弟吧!

  今天,我也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用好导学单,除了精心编写之外,还应该在课堂上回归语文学习的本质:语文味、生活味、儿童味。教师要做有心人,充分发掘教学资源,还给学生一个生活化的课堂。

返回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