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亿中国人是否有基本的体质分类?又有怎样的分布规律?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带领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研究及其应用》课题组,经过对我国东、西、南、北、中5个地域9省26市进行的2万例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有了基本答案,该课题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专家称,中国人体质分布规律的发现,有助于把握中华民族的体质特点,推动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中医标准化的研究,从而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发现
一:中国人体质分9种 调查显示:根据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中国人可分为9种体质类型,其中健康的平和体质仅占33%,而其他8种偏颇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占到了67%,居于前4位的则是:气虚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和气郁体质。 研究提示,当代中国人的体质状况受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等后天因素影响越来越大,相应开展生活行为指导、养生保健和个性化健康管理势在必行。 发现
二:天南地北体质各异 中医有同病异治之说,比如一个东北人和一个广州人患同一种病,中医处方可能不一样。因为两个人体质不同,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人的体质与他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其饮食结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存环境,都会影响到个体体质。 我国东部地区湿热体质较多;南部地区湿热体质和血瘀体质较多;西部地区气虚体质、阴虚体质较多,阳虚体质较少;华北地区湿热体质较多;东北地区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较多。 气虚体质在西部和东北较多,可能与西部高海拔地区低气压、低氧分压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东北冬季长、春秋气温比较低有关。阴虚体质在西部较多,可能与西部地区多风、干燥、强紫外线辐射等特殊气候环境有关。湿热体质在南部和东部较多,可能与南部和东部地区高温多雨,易酿生湿热,且经济发达,老百姓生活相对富裕,常吃热量大的饮食有关。注意了上述因素,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可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 发现
三:女性一般寿命长 “男女有别”,男性一般代谢旺盛,肺活量大,在血压、基础代谢、能量消耗等方面均高于女性,一旦患病,病情反应会比女性要激烈;而女性免疫功能较强,基础代谢率较低,虽然体质较弱,但一般寿命较长。 研究显示:男性平和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明显多于女性;女性血瘀体质、阳虚体质、气郁体质、阴虚体质明显多于男性。所以男同志平时要少吃羊肉、狗肉、辣椒等辛温燥烈的食物;女同志要少吃寒凉食物,尤其夏天,切忌贪吃生冷而损伤脾胃;日常生活中,女同志应注意适当缓解压力;在用药上,女性用药量一般应比男性轻。 发现
四:体质随年龄演变 在个体生命的不同阶段,体质会不断演变,各不相同。 随着年龄增高,平和体质逐步减少,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血瘀体质逐步增加;中老年人痰湿体质多见,可能与其生活趋于稳定,且总体生活水平提高有关。在年轻人中,阴虚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多见,可能与年轻人喜欢吃煎炸烧烤等类食物或嗜好烟酒以及生活压力增加有关。 发现
五:职业对体质影响大 不同的职业背景对体质也有重要影响。研究显示:气虚体质在无职业者和农业劳动者中多见;阳虚体质在生产运输工人中多见;阴虚体质多见于学生;痰湿体质多见于领导干部;湿热体质多见于学生和商业服务人员,而在农业劳动者中最少;血瘀体质在办事人员中多见;气郁体质在学生和无职业者中最多。 生活安逸、养尊处优的人,容易形成痰湿体质,平时要注意体育锻炼,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增强心肺功能;从事脑力劳动者,容易形成血瘀体质,要经常进行有助于促进血液运行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太极剑、舞蹈等;从事体力劳动者,易形成气虚体质。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梁媛华) 展开全部
CopyRight2021年 【爱下载】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01350号-1
举报邮箱:aixaiza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