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时间:2023-09-28 08:46:05人气:1288作者:blue我要评论(0)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分类

1.青霉素类(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2.头孢菌素类(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3.其他β内酰胺类4.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素)5.四环素类6.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奇霉素)7.其他抗生素(克林霉素、磷霉素)8.糖肽类9.喹诺酮类(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10.磺胺类(复方磺胺甲噁唑)抗(耐)药性(resistance)

1、含义:固有耐药,intrinsicresistance:又称天然耐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获得性耐药,acquiredresistance:是指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改变代谢途径,使自身不被抗菌药物杀灭的抵抗力。这种耐药菌可通过耐药基因的传代、转移、传播、扩散、变异等,形成高度和多重耐药。交叉耐药,crossresistance: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从未接触的抗菌药也产生耐药性。

2、细菌耐药性变异的趋势:近年来临床上发现的耐药细菌的变迁有以下6个主要表现:

1.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感染率增高

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引起感染增多

3.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P)在世界范围,包括许多国家和地区传播

4.出现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VRE)感染

5.耐青霉素和耐头孢菌素的草绿色链球菌(PRS)的出现

6.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耐药细菌变异。

3、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合理选用抗菌药2.足够的剂量和疗程3.必要时联合用药4.有计划的轮换供药5.开发新的抗菌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1、分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青霉素G(penicillinG)〔抗菌作用〕窄谱,对G+球菌、G+杆菌、G-球菌、螺旋体及不产β-内酰胺酶的厌氧菌有良好活性。〔临床应用〕敏感菌感染的首选:〔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皮肤过敏、血清病样反应较多见;过敏性休克:最严重,表现有循环衰竭、呼吸衰竭和中枢抑制。

2.局部刺激症状:红肿、疼痛、硬结;

3.大剂量应用可引起精神错乱、抽搐;高血钾症或高钠血症。〔临床应用提示〕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用前要按规定方法进行皮试(浓度为500单位/ml,皮内注射0.05ml~0.1ml)。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应立即肌注0.1%的肾上腺素0.5ml~1ml,临床症状无改善者,半小时后重复给药1次,同时配合其他对症治疗。青霉素类药物为杀菌性抗生素,杀菌疗效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的高低,在短时间内有较高的血药浓度时对治疗有利。若采取静脉滴注给药,宜将一次剂量的药物溶于约100ml输液中,于0.5小时~1小时内滴完。一则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二则可减少药物分解并产生致敏物质。头孢菌素类第一代常用品种有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克洛等。其中除头孢唑林只能供注射外,其他的均可用于口服。肺炎链球菌(但肠球菌耐药)、葡萄球菌(包括产酶菌株)、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不同品种的头孢菌素可以有各自的抗菌特点,如头孢噻吩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较优,而头孢唑林则对某些革兰阴性菌有一定作用。第二代出现低凝血酶原血症或血小板减少。主要品种有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替安等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效能与第一代相近或较低,而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为优异,表现在:

1.抗酶性能强:一些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等)易对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第二代头孢菌素对这些耐药菌株常可有效。

2.抗菌谱广:第二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谱较第一代有所扩大,对奈瑟菌、部分吲哚阳性变形杆菌、部分枸橼酸杆菌、部分肠杆菌属均有抗菌作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效能普遍低于第一代(个别品种相近),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第二代头孢菌素更优越。头孢他定、头孢派酮、头孢曲松等

1.抗菌谱扩大: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谱比第二代又有所扩大,对铜绿假单胞菌、沙雷杆菌、不动杆菌、消化球菌、以及部分脆弱拟杆菌有效(不同品种药物的抗菌效能不尽相同)。对于粪链球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无效。

2.耐酶性能强:对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耐药的一些革兰阴性菌株,第三代头孢菌素常可有效。〔临床应用〕第一代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和尿路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第二代可用于敏感菌所致肺炎、胆道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和其他组织器官感染;第三代用于治疗对其他多数药物耐药的病原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肺炎、骨髓炎、尿路的严重感染,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效,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无效;第四代具有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活性,对染色体β-内酰胺酶更为稳定。〔不良反应〕常见者为过敏反应,偶见过敏性休克。过敏者约有5%~10%对头孢菌素有交叉过敏反应;静脉给药可发生静脉炎;第一代的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大剂量时可出现肾脏毒性,这与近曲小管细胞损害有关;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偶见二重感染;头孢孟多、头孢哌酮高剂量可出现低凝血酶原血症或血小板减少。氨基糖苷类抗菌谱主要含革兰阴性杆菌,包括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属、沙雷菌属、产碱杆菌属、不动杆菌、志贺菌属、沙门菌属、枸橼酸杆菌等。有的品种对铜绿假单胞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结核杆菌等也有抗菌作用。

1.耳毒性:前庭功能失调:多见于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耳蜗神经损害:多见于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其他品种也均可引起。孕妇注射本类药物可致新生儿听觉受损,应禁用。

2.肾毒性:主要损害近端肾曲管,可出现蛋白尿、管型尿,继而出现红细胞,尿量减少或增多,进而发生氮质血症、肾功能减退、排钾增多等。肾毒性的大小次序为卡那霉素=西索米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链霉素。大环内酯类作用于细菌细胞核糖体50s亚单位,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于生长期抑菌剂。本类药物的抗菌谱包括葡萄球菌、化脓性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粪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百日咳杆菌、产气梭状芽胞杆菌、布氏杆菌、军团菌、螺旋杆菌、钩端螺旋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等。有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等。[不良反应]肝毒性:在正常剂量下,肝毒性较小,但酯化红霉素则有一定的肝毒性,故只宜短期少量应用。同类药物也有肝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胆汁瘀积、肝酶升高等,一般停药后可恢复。?耳鸣和听觉障碍:静脉给药时可发生,停药或减量可恢复。?过敏:主要表现为药物热、药疹、荨麻疹等。?局部刺激:注射给药可引起局部刺激,故本类药物不宜用于肌内注射。静脉滴注可引起静脉炎,故滴注液宜稀﹙<0.1%﹚,滴入速度不宜过快。喹诺酮类喹诺酮类是一类合成抗菌药。主要作用于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旋转酶和DNA拓扑异构酶IV,从而影响细菌DNA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达到抗菌目的。本类药物与许多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喹诺酮类按发明先后及其抗菌性能的不同分为四代。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药物,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较弱。第三代喹诺酮类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其特点是对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也有抗菌作用。[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不适、疼痛等;

2.中枢反应:头痛、头晕、睡眠不良等,并可致精神症状。由于本类药物可抑制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因此可诱发癫痫,有癫痫病史者慎用;

3.光敏反应:少数喹诺酮类药物如洛美沙星较明显,因此,服药期间应避免紫外线和日光照射;

4.关节损害与跟腱炎:本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育,孕妇、未成年人不可使用;

5.可产生结晶尿,尤其在碱性尿中更易发生;

6.大剂量或长期应用本类药物易致肝损害;

7.心脏毒性:QT间期延长;

8.干扰糖代谢:糖尿病患者使用时应注意。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1.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纠正当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常见手术,要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附件1)选择抗菌药物。

2.强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应用于消化和泌尿系统外的其他系统感染;除泌尿系统外,不得作为其他系统的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3.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规定,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按“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分级管理:“特殊使用”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噻利;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安培南/西司他丁、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朵利培南;甘酰胺类抗菌药物:替加环素;糖肽类与噁唑酮类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去甲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多粘菌素、利奈唑烷;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伏利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

4.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和监管对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有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该慎重经验用药。对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该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对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该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CopyRight2021年 【爱下载】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01350号-1

举报邮箱:aixaiza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