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

时间:2023-09-21 13:52:05人气:1044作者:天道酬勤我要评论(0)

母乳性黄疸

其主要特点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临床出现黄疸。

【病因与发病机制】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最近认为本病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由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所致,这种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验证。

【临床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黄疸,足月儿多见,黄疸在生理性黄疸期内(2d~2w)发生,但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捎退。黄疸程度以轻度至中度为主,重度较少见,血胆红素浓度在205.2~342μmol/L(12~20mg/dl),极少数可达到342μmol/L(20mg/dl)以上。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患儿的一般状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肝脏不大,肝功能正常,HBsAg阴性。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分型早发型迟发型喂哺乳类母乳母乳黄疽出现时间出生后3~4d出生后6~8d黄疽高峰时间出生后5~7d出生后2~3W黄疽消退时间-6~12W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比较,两者的黄疸出现时间及黄疸高峰时间均相似,但前者在出生后第3~4d胆红素的峰值可超过生理性的平均值。且黄疸消退时间较长。

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出现时间稍晚,常紧接着生理性黄疸发生,亦可在生理性黄痘减轻后又加重,即常在出生后7~14d出现,不论早发型或迟发型母乳性黄疸,一旦停喂母乳或改喂配方乳48~72h,黄疸即可明显减轻,若再开始喂哺母乳,黄疸可重新出现,但不会选到原来的程度。

【诊断】目前尚缺乏实验室检测手段确诊母乳性黄疸,只能将各种引起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如母婴ABO血型不合所致溶血病、败血症、窒息、头颅血肿等)进行鉴别,更需将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遏,半乳糖血症及遗传性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缺乏症等少见病进行逐一排除后,才能作出母乳性黄疸临床诊断,也可进行试验性诊断,即对出生3d后的新生儿黄疸监测其血清胆红寮,若超过205.2~256.5μmol/L(12-15mgdl)者,可试停母乳,改喂配方乳3~5天,黄疸消退,胆红素降至原来水平的50%以上,可考虑母乳性黄痤。

【治疗】本病确诊后无需特殊治疗,对于足月健康儿,一般不主张放弃母乳喂养,而是在密切观察下鼓励母乳少量多次喂哺。有观点认为增加艰养次数不仅可预防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特别在胆红素增高时,增加喂奶次数,可刺激肠道蠕动,增加排便次数。以减少胆红素的吸收。门诊随访监测血清胆红素浓度,一旦高达256.5μmol/L(15mg/dl)以上时暂停母乳72h,改配方乳。

胆红素水平约可降低50%。恢复母乳喂养后胆红素浓度可轻度升高,而后逐渐降低。在暂停母乳期间,宜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提供新生儿黄疸消退后继续母乳喂养。对血清胆红素在256.5~342.0μmol/L(15~20mg/dl)的患儿建议停母乳改配方乳并进行光疗。

近年来JohnJames提出对重症患儿不停止母乳喂养进行家庭光疗,既可保证母乳喂养儿的营养供给也可减轻母亲的心理负担,同时可减少治疗费用。早产儿因其血脑屏障不成熟,易发生胆红素脑病。故当早产儿血清胆红素达171.0μmol/L(10mg/dl)时即应警惕,如发生母乳性黄疸应及早干预。

美国儿科协会近年已制定母乳性黄疸的处理方法,可供借鉴:观察;补充配方乳+光疗;停母乳+光疗;停母乳不光疗;暂停母乳,改配方乳+光疗。

【预后】一般认为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即使继续喂母乳,黄疸也可以消退、,迄今很少有胆红素脑病的报告。

最近有人测定脑干听觉诱发反应发现:一组胆红素浓度在256.5~427.5μmol/L(15-25mg/dl)的母乳性黄疸患儿有1/3显示异常反应。若将胆红素浓度降至正常,则此改变很快消失。因此提示母乳性黄疸有导致轻微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性。故对血清胆红素浓度较高的母乳黄疸患儿尤其是早产儿,仍应注意观察,给予合理处理。

CopyRight2021年 【爱下载】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01350号-1

举报邮箱:aixaiza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