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

时间:2023-09-18 17:43:19人气:1451作者:糯米我要评论(0)

三叉神经痛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性三叉神经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较少见,多见于40岁以下的人,是指由于颅内外各种器质性病变引起之三叉神经继发性损害。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不同点是疼痛发作持续时间通常较长,或为持续性疼痛发作性加重,无扳机点。体格检查可以查出三叉神经受累的客观表现及原发疾病的体征,但也可完全为阴性者。常见的原因:一是小脑脑桥角肿瘤,如胆脂瘤(表皮样囊肿)、听神经瘤、脑膜瘤、血管瘤、三叉神经鞘瘤等。有人认为青年人有三叉神经第三支的典型疼痛的症状者,应首先考虑为小脑脑桥角部位的胆脂瘤。二是半月神经节肿瘤,如神经节细胞瘤、脊索瘤等。三是垂体瘤向鞍旁生长伸入麦氏囊(Meckel氏囊)中,此时除三叉神经痛外,尚有垂体功能紊乱的表现。四是颅底部恶性肿瘤,如鼻咽癌、各种转移癌等,对这类病例应进一步作腰穿行脑脊液检查、X光线摄片、脑血管或脑室造影、CT及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特发性三叉神经痛):从临床观点出发,把找不到确切病因的三叉神经痛称做“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占三叉神经痛的多数,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作时间短疼痛剧烈,而没有器质性损害可寻的一种疾病。患者多在40岁以后发病,女性多于男性,比例约为3:2,左侧少于右侧。目前,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因素还不一致,近年来对三叉神经痛病人的发病因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因素:

1、周围性病因引起的三叉神经痛:即病因在半月节到桥脑之间的后根部分,文献报告多倾向于周围病变,有以下学说:⑴动脉硬化引起三叉神经的供血不足。⑵多发性硬化或自发性脱髓鞘疾病。⑶家族性三叉神经痛。多数临床资料表明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⑷机械性压迫或牵拉三叉神经根,主要是临近的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

2、中枢性病因引起的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如果为阵发性,提示是一种感觉性癫痫样的放电,放电的部位可能是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内或是中枢其它部位。三叉神经痛的突然发作、持续时间短暂、有扳机点、抗癫痫治疗有效、加之在疼痛发作时中脑处记录到局灶性癫痫样放电均支持中枢性病因学说。关于三叉神经的解剖:三叉神经是第V对颅神经,由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组成,三叉神经的传导通路也分感觉通路和运动通路。三叉神经的感觉通路由三极神经元组成。第一神经元位于颞骨岩尖三叉神经压迹,即半月神经节,其周围突分为三支,即眼支(第一支)、上颌支(第二支)、下颌支(第三支)。眼支从海面窦外侧壁,经眶上裂(分出眶上神经、额支、鼻睫神经、睫壮神经节感觉支、滑车上神经、筛前后神经和泪腺神经)分布于头顶前部、前额、眼球、上睑皮肤、鼻根、角膜、结合膜、泪腺、额窦和部分鼻黏膜。上颌支经圆孔、翼腭窝由框下裂入眶成为眶下神经。同时分出颧神经、蝶腭神经和上牙槽前后神经,分布于下睑、面、颧部及上唇皮肤、上颌的牙齿、硬腭、上颌窦和碧粘膜。下颌支经卵圆孔出颅,与运动根汇合分成前干和后干,再分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支配面部、下颌皮肤和牙齿、舌和口腔粘膜;其返回支(脑膜支)支配中颅窝和前颅脑膜。由三叉神经半月节发出的中枢支进入脑桥第二级神经元(感觉主核、三叉神经脊束核)由此发出神经交叉对侧至第三及神经元(丘脑),再发纤维最后经内囊到中央后回的下部。三叉神经的运动纤维起始于于脑桥的运动核(感觉核内侧),伴感觉神经第三支出颅,支配咀嚼肌、颞肌、外肌。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前者包括口服药物和药物注射面神经阻滞治疗,卡马西平是常用的止痛药物,长期服用或剂量过大可出现头晕、嗜睡、走路不稳以及皮疹、肝脏损害、骨髓抑制等。其它药物有:苯妥英纳、七叶莲、巴氯芬等。神经阻滞方法有经皮穿刺射频毁损术、经皮穿刺神经节后甘油注射、经皮穿刺三叉神经球囊压迫以及经皮穿刺慢性电刺激治疗等,此种治疗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疼痛复发及神经损伤导致的面部麻木等。手术治疗目前主要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其他手术方法由于治疗效果差,手术并发症高,现已很少使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由一位美国神经外科医生首创的,手术方法是在手术显微镜下将位于三叉神经根部走行异常、并对三叉神经造成压迫的血管推移离开,并固定,使血管不接触到三叉神经,从而解除血管对三叉神经根部的压迫,恢复三叉神经的正常功能,使疼痛症状得到缓解。随着该项手术技术的日臻完善,特别是其具有的微创、安全性高、效果显著以及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等特点,尤其是能完全保留血管、神经功能,很快就被世界各地的神经外科医师所接受,并在世界范围得到推广,成为三叉神经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另外,显微血管减压术还成功用于治疗面肌痉挛、舌咽经痛以及顽固性眩晕、耳鸣、神经原性高血压、痉挛性斜颈等疾病。手术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术中患者毫无痛苦。手术切口在患侧耳后发际内,长约3-5cm,在颅骨上钻一直径1.5cm小孔,整个手术操作过程是在显微镜下完成的,保证了手术的精细程度和安全性,手术时间约1个小时。

CopyRight2021年 【爱下载】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01350号-1

举报邮箱:aixaiza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