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汉语网(2cn.cn)

汉字

  • yōng
  • ㄩㄥ
痈
  • 10画
  • UEK
  • 半包围结构

  • 痈字解释
  • 引证解释

汉字“痈”的字义解释

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病原体是葡萄球菌,多发生在背部或项部,症状是局部红肿,形成硬块,表面有许多脓疱,有时形成许多小孔,呈筛状,非常疼痛,常引起发热、寒战等,严重时并发败血症。

引用文献或著作等作为论证根据解释“痈”字

〈名〉

  1. (形声。从疒(chuáng),雍声。本义:中医指恶性脓疮)

  2. 同本义

    佗以为肠痈。——《后汉书·华佗传》

    又如:痈肿(痈疽);痈疮(很大的毒疮);痈囊(痈肿)

  3. 鼻疾,不知香臭

    鼻不知香臭曰痈。——汉·王充《论衡·别通》

  4. 喻祸患。

    如:痈疽(比喻祸患;毛病)

  • 痈字相关
  • 外文翻译

英语: carbuncle, sore, ulcer, abscess

法语: ulcère,abcès

德语: Karbunkel, Karfunkel (S)

  • 说文解字
  •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肿也。从疒雝声。于容切

『说文解字注』肿也。肉部曰:肿,痈也。按肿之本义谓痈,引伸之爲凡坟起之名句。如上文癅,肿也;痤,小肿也,则非谓痈也。释名曰:痈,壅也。气壅否结裹而溃也。雝声。于容切。九部。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于容切,音邕。【说文】肿也。【广韵】痈疖。【释名】痈,壅也。气壅否结,裹而溃也。【正字通】恶疮也。有疵痈,赤施,兔齧,走缓四淫。厉痈,脱痈诸名。皆气血稽留,荣衞不通之所致也。【后汉·律曆志】惊蛰晷长八尺二寸,未当至而至,多病痈疽胫肿。

又地名。与雍州之雍通。【后汉·献帝纪】分凉州河西四郡爲痈州。【注】谓金城,酒泉,墩煌,张掖。

又邕上声。【战国策】夫疠虽痈肿胞疾。【释文】痈,委勇反。 【集韵】亦作臃。

又书作。【韵会】或作

  • 相关问答

  • 问:痈字的拼音(音节)是?

    答:拼音(音节)是:yōng

  • 问:痈字共多少画?偏旁部首是什么?

    答:痈字共10画,部首是:疒。

  • 问:痈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是?

    答:痈字是半包围结构,痈的笔画顺序:点、横、撇、点、提、撇、横折钩、横、横、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