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汉语网(2cn.cn)

汉字

  • jùn
  • ㄐㄩㄣˋ
郡
  • 9画
  • VTKB
  • 左右结构

  • 郡字解释
  • 引证解释

汉字“郡”的字义解释

1.古代的行政区划,比县小,秦汉以后,郡比县大:~县。会稽~。秦分天下为三十六~。

2.姓。

引用文献或著作等作为论证根据解释“郡”字

〈名〉

  1. (形声。从邑,君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代的行政区域)

  2. 同本义

    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其县。——《说文》。朱骏声曰:汉又增四十六郡,二十一国,凡郡国一百有三,古者县大郡小,秦以后郡大县小。

    及郡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谪守巴陵郡。——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从郡城就童子试归。——清·周容《芋老人传》

    自郡城走数十里。

    又如:郡属(郡守的属员);郡廨(郡府);郡朝(郡署的厅事。亦指郡守);郡章(郡太守的印玺);郡倅(郡佐。郡守的副职)

  3. 英国和爱尔兰的领土区划分之一,构成为行政、司法和政治目的而设立的主要单位,包括以前盎格鲁撒克逊的郡和其它从未成为郡的地区

  • 郡字相关
  • 外文翻译

英语: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法语: préfecture,commanderie

德语: Kreis (S)

  • 说文解字
  •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爲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郡”是也。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其县。从邑君声。渠运切

『说文解字注』

(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爲百县。县有四郡。逸周书作雒篇曰。千里百县。县有四郡。高注六月纪云。周制。天子畿内方千里。分爲百县。县有四郡。郡有监。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周时县大郡小。至秦始皇兼天下。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县耳。按作雒篇与周礼不合。郑注月令但云。四监、主山林川泽之官。百县、乡遂之属。是不从作雒说也。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各本少受县下大夫五字。今从水经注河水篇所引补正。赵简子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见左传哀公二年。至秦初。天下置三十六郡㠯监县。战国策。甘茂曰。宜阳、大县也。名爲县、其实郡也。秦武王时巳郡大县小矣。前此惠文王十年。魏纳上郡十五县。后十三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吴氏师道云。或者山东诸矦先变古县大郡小之制。而秦效之。是也。至始皇卄六年。始置三十六郡。三十六郡者、钱氏大昕曰。地理志。河东、太原、上党、东郡、颍川、南阳、南郡、九江、鉅鹿、齐郡、琅邪、会稽、汉中、蜀郡、巴郡、陇西、北地、上郡、云中、鴈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南海皆曰秦置。长沙国曰秦郡。河南曰故秦三川郡。沛郡曰故秦泗水郡。五原曰秦九原郡。郁林曰故秦桂林郡。日南曰故秦象郡。赵国曰故秦邯郸郡。梁国曰故秦砀郡。鲁国曰故秦薛郡。数之适得三十六。下文揔之曰。本秦京师爲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此确然不易者也。史记始皇本纪。二十六年。分天下爲三十六郡。而略取陆梁地爲桂林、象郡南海、乃在三十三年。裴骃以爲不当在三十六之内。因舍三郡。以内史、鄣郡、黔中、足之。内史别于三十六郡不待言。故鄣郡虽见于志注、而不系之秦。黔中郡见昭襄王三十年、而志不之数。不可爲典要也。史记之三十六与汉志同。乃揔摄后事而言之。故汉志、说文、高诱吕览注、应劭风俗通、皇甫谧帝王世纪、司马彪郡国志皆言。秦分三十六郡。裴氏不从汉志之目。而唐人作晋书乃造秦四十郡之说。前此无言之者。从邑。君声。渠运切。十三部。按释诂曰。郡、乃也。此未得其说。疑之误也。

【唐韵】渠运切【集韵】【韵会】【正韵】具运切,羣去声。【释名】郡,羣也。人所羣聚也。【韵会】《说文》云: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爲百县,县有四郡,是县大而郡小也。秦幷天下,置三十六郡,以统其县。汉遂因之。自隋唐以来,废置不一。宋元设府于州,明制属州于府,而郡之名遂废。

  • 相关问答
  • 网络释义

  • 问:郡字的拼音(音节)是?

    答:拼音(音节)是:jùn

  • 问:郡字共多少画?偏旁部首是什么?

    答:郡字共9画,部首是:阝。

  • 问:郡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是?

    答:郡字是左右结构,郡的笔画顺序:横折、横、横、撇、竖、横折、横、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

古代行政区域,始见于战国时期。中国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郡县。汉又增四十六郡,二十一国,凡郡国一百有三。隋朝废郡制,以县直隶于州。唐朝道、州、县,武则天时曾改州为郡,旋复之。明清称府。(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