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语解释
- 引证解释
司法机关通令有关地区协同缉拿在逃的犯罪嫌疑人或在押犯人:~令。~逃犯。
引用文献或著作等作为论证根据解释通缉
执法机关通令各地搜捕在逃犯人。
清 林则徐 《驻防妇女傅察氏逃走案审明定拟折》:“ 全顺 辗转传闻,误以通缉为通融,写入禀内。”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人家现在通缉我。我背了坏名声,我一辈子出不了头。”
- 相关字义
- 国语辞典
- 网络解释
tōng
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的。山洞快要打~了。这个主意行得~。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炉子。3.有路达到:四~八达。火车直~北京。4.连接;相来往:沟~。串~。私~。~商。互~有无。5.传达;使知道:~知。
jī qī
搜捕;捉拿:~私。通~。一种缝纫方法。一针连着一针密密地缝:~边。~鞋口。
通缉
tōng qìㄊㄨㄥ ㄑㄧˋ法院通令各地方捉拿在逃的人犯。据《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告或受刑人逃亡或藏匿而不知其所在时,得通缉之。但如知悉逃亡或藏匿的处所,则应拘提,不得通缉。通缉,应以通缉书通知附近或各处检察官、司法警察机关;必要时得登载报纸或以其他方法公告。被通缉的人,称为「通缉犯」。
通缉
通缉是公安机关对在逃的犯罪分子通令缉捕的紧急侦查措施。通缉的对象包括罪该逮捕尚未拘留、逮捕时逃跑的和被拘留、逮捕后脱逃的两种情况。通缉的形式是向有关地区发布通缉令。由县以上公安机关发布,超出自己管辖地区范围的通缉令,要报请上级公安机关发布。通缉令是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将被通缉人捕捉归案的法律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将被通缉人扭送公安政法机关处理。通缉令应写明被通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住址、逃走时的着装打扮、体貌特征和简要案情。有照片的要附照片。
(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