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汉语网(2cn.cn)

语文

《习作例文》教学设计

《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都是在向读者传达一份真实、温馨的情感,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关键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别了,语文课》中“我”的情感变化,体会《阳光的两种用法》中作者塑造的充满智慧和爱的母亲形象,并且从这两篇例文中体会充满爱和感恩的情感。

习作例文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默读例文,把握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阅读《别了,语文课》,懂得作者是如何表达“我”对学习中国语文的情感的。

  3.阅读《阳光的两种用法》,体会作者塑造的充满智慧和爱的母亲形象及例文的表达方法。

  4.学习描写具体事物或人的写作方法,让真情流露于笔尖。

教学策略

  通过阅读,学习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并表达出感情变化的写作方法,让真情流露于笔尖。

  1.阅读理解

  《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都是在向读者传达一份真实、温馨的情感,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关键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别了,语文课》中“我”的情感变化,体会《阳光的两种用法》中作者塑造的充满智慧和爱的母亲形象,并且从这两篇例文中体会充满爱和感恩的情感。

  2.表达运用

  通过阅读习作例文,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并写出情感变化;通过描写具体事物和人物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预习提纲: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例文内容。

  (2)思考:这两篇例文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3)你从这两篇例文中学到了怎样的写作方法?

  4.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学《别了,语文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上语文课吗?如果有一天你将不再学习语文,不再学习中国文字,你会怎么想呢?有一位少年因为特殊原因,没有机会学习语文了,我们一起去例文中看看吧!

  2.自读自悟。

  课件出示: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借助旁批,默读例文,说说“我”对学习中国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设计意图】自读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在学习例文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得到写作方法的指引。引导学生对照旁批,根据提示,体会作者借助事例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作方法。

  3.畅谈交流。

  (1)例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例文讲了“我”以前不喜欢上国语课,临近移民,在老师的教育下,“我”明白了祖国语言的美好,决心自修,继续学习中国语文的事。

  (2)借助旁批,说说“我”对学习中国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变化:“我”从开始不爱学习国语、默书不合格,到将要移民时开始悔恨、懊恼,并逐渐喜欢上国语,最后下决心好好自修国语。作者先利用几个具体事例来表达“我”对中国语文的情感表达变化,借助真实的内心独白让情感表达更加强烈,最后选择最有代表性、最突出的事例,来表明自己对国语的喜爱和自修国语的决心。

  4.理清思路。

  课件出示:

  题目:别了,语文课

  以前:“我”不爱学习国语、默书不合格

  转折:将要移民             体现“我”由不爱国语,到

  现在:悔恨、恼恨            爱上国语的心里变化过程

  转变:认真听课,逐渐喜欢上国语

  结果:下决心好好自修国语

  板块二 导学《阳光的两种用法》

  1.课题质疑。

  同学们,阳光可以用来干什么?作者说的两种用法是什么用法?还有第三种用法吗?让我们一起去例文中看看吧!

  2.自读自悟。

  课件出示:

  ▲本文标题“阳光的两种用法”指的是哪两种用法?

  ▲借助旁批,朗读课文,说说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再和同学交流,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

  3.畅谈交流。

  (1)本文标题“阳光的两种用法”指的是哪两种用法?

  ①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

  ②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

  (2)借助旁批,朗读课文,说说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母亲和毕大妈这种“智慧和温暖的心”,尤其是“在艰苦日子里磨炼出的一点儿本事”,成为我们生命里不可或缺的阳光,让我们体会到母爱就像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都来源于这种充满爱的情感。

  (3)同桌交流: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

  通过讲述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这两件事情,作者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出来了。

  4.理清思路。

  师生述说文章的写作思路。

  5.总结写作方法。

  你从这两篇习作例文中学到哪些写作方法呢?

  【设计意图】经过对例文内容的回顾,再到对例文所表达情感的思考,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写作方法的深入了解。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例文有了新的理解,还能够使学生受到启发,学会其中的写作方法。

教学反思

  1.自读自悟很重要。

  这两篇习作例文是为学生写作文提供的范文,所以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他们自己体会例文的写作方法。我主要引导学生阅读,点拨学生思考和总结。

  2.抓住教学重难点。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重让学生做到:通过阅读,懂得如何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学习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并写出情感变化,通过描写具体事物、人物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在学生交流讨论之后,再来对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梳理,并用课件进行展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还可以加强学生对写作方法的掌握。


习作例文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

  3.默读例文,学习作者细微的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南梁时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是说作者的情感是随着景物的不同而变化的,文辞又是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而抒发的。我们这个单元的一组课文,就是写实感抒真情的文章。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信大家曾被朱自清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深深打动,也曾为儿童时期史铁生第一次盼望的失落而心酸……今天我们再一起重温一下吧。

  二、交流平台

  1.小组交流,回顾本组课文内容。

  (1)《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

  2.集体交流。

  各小组选代表参加集体交流,增强大家的学习感受,巩固所学知识。老师适时指导,归纳总结写作时如何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明确:

  (1)融情入人。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腊八粥》中“八儿”对妈妈的催问、计划分粥的天真语态等,都表现出“八儿”盼着早点儿吃到腊八粥的急切心情。

  (2)融情入事。通过颇具情节的事例来表达感情。《那个星期天》中“我”站在街门口等母亲、站在门后等母亲等各种小事例、小举动把“我”焦急而又兴奋的情感一一呈现出来。

  (3)融情入景。这个“景”可以是环境,可以是景物。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穷人》的开头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写出了桑娜对外出捕鱼未归的丈夫的牵挂和担忧;《那个星期天》中作者写道:“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将景物的特色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同身受。“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缥缈”的不仅仅是光线,更是自己的“第一次盼望”。

  (4)直抒胸臆。把心里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3.交流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收获。

  三、初试身手

  1.出示例句一: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

  (1)指名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什么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2)如果是你,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想到哪几个词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

  (开心、快乐、感觉高兴得要飞起来一样……)

  (3)你现在正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想到回去就能看到妈妈给你买回来的心爱的小狗,你的心情一定愉快极了,这时你看路旁的景物会是怎样的?(色彩上是明丽的,情态上是可爱的、活泼的……)

  (4)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路旁的一朵朵花儿好像在向我微笑,树上的鸟儿也在欢唱,树叶沙沙作响,好像也在为我高兴。是不是和自己的心境很相衬?如果让你写,你会怎样写?

  2.出示例句二:打篮球的时候,我有几个好机会没把握住,结果我们输给了二班。

  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也像是在讥笑我。(沮丧、伤心、难过……)

  3.小结:看了刚才的两个例子,我们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否有了一定的感受了呢?花还是路边的花,鸟还是树上的鸟,但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态,只是因为观景人的心情不同罢了。“我”看景物,景物就染上了“我”的情感色彩,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二课时

  习作例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习作例文,看看作者何紫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变化表达出来的。

  二、阅读习作例文一——《别了,语文课》,讨论:

  1.例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叙述了一个五年级的学生陈小允原来讨厌上语文课,不喜欢语文课,但当他即将移民海外,不再有学习国语的机会时,他的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他感受到了国语的美好,对故土、对母语的依依不舍,从而下定决心即使到了海外,也要好好自修国语。

  2.读完全文,“陈小允”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开始时调皮、天真、不爱学习国语、默书不合格,将要移民时,开始悔恨、懊恼并逐渐喜欢上国语,下决心要好好自修国语。

  3.作者是怎样写出他的这种情感的变化的?

  (1)前后对比写出情感变化。以前上课时总是“懒洋洋提不起劲”,现在“全神贯注地听张先生授课”;以前“不喜欢国语课”,现在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

  (2)用几个具体事例写出“我”对国语课的真实情感。

  ①一口气读完张先生送给“我”的图书《怎样学好语文》,感受到中国语文的丰富和优美。

  ②想起自己再也没有学习国语的机会,心里很难过,希望把整本国语书一下子全学会。

  (3)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表达感情。

  4.过渡:《别了,语文课》中作者用质朴生动的表达方式,通过生动细致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前后态度的转变、直抒胸臆的内心独白,写出了一个少年儿童即将离开故土的难舍之情,让我们看到了涌动在他心间的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相信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也曾经经历过这样那样的事情,一定也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请大家说说:你的印象中有哪些难忘的经历?让你觉得开心或难过、感动或愤怒、激动或害怕的是什么事情呢?

  三、阅读习作例文二——《阳光的两种用法》,讨论:

  1.请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中描绘的两件有趣的事。

  (1)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

  (2)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

  2.“老阳儿”起到了贯穿全文情感脉络的作用。说说你对“老阳儿”深刻内涵的理解。

  “把老阳儿叠起来”“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阳光成了居家过日子的一把好手”,“老阳儿”带给“我们”温暖与快乐。母亲这种“智慧与温暖的心”,尤其是“在艰苦日子里磨练出的一点儿本事”,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太阳(老阳儿),母亲就是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老阳儿),是“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的来源。因此,更深一层“老阳儿”指的是人们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智慧,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3.说说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从母亲在冬天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给“我”取暖,体会到了母亲爱孩子、热爱生活的情感。从毕大妈夏天把一缸水放在太阳底下煮热,给孩子们洗澡,我体会到了毕大妈是一个温暖而又有智慧的人。在艰苦的生活里,她们都有一颗慈爱、智慧的心,带给孩子们温暖和快乐。

  4.和同学交流: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通过讲述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和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这两件事,把情感融入其中,自然地流露了内心的情感。

  四、小结

  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有时,我们可以通过情感的变化来表达,如,《别了,语文课》一文中,通过几个具体事例的前后对比写出“我”对国语课的情感变化。有时,我们不仅可以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事情中,还可以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下节课,我们可以将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当中去。

[教学板书]

  交流平台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抒发真情实感

  初试身手 心情不同 感受不同

[教学反思]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个单元的教学是围绕着说真话抒真情展开的,但一直以来能够做到以“真”动人却是学生们的难点,难就难在说着容易“做”着难。在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环节,大家说得都很好,能够顺畅地说出“情”“景”和“感受”之间的关系,句子练写也能很快完成,这是值得肯定的。
 


习作例文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能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学习收获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认真聆听其他同学对于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交流。

  3.能用几句话描写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回顾课文,说说从课文中的发现。

  师:同学们,回顾《匆匆》《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它们分别讲了什么?

  2.学生讲述从课文中的发现。

  教学预设:《匆匆》第4自然段,作者用一连串的设问,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很能打动读者,容易使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

  《那个星期天》中,有一段叙述了“我”“挨时光”:“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借助写“跳房子”“看着云彩走”这些举动,真实自然地表达了“我”等待时“焦急又兴奋”的情感。

  3.学生围绕“抒发真情实感”进行交流。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说说自己的发现。

  (1)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2)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4.课件展示抒发情感的精彩片段。

  《我的老师》片段: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直接抒情的部分: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在叙述中流露感情的部分: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5.教师总结在文章中抒发真情实感的好处。

  我们要想写好一篇文章,让读者感动,就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抒情,就需要运用一些表达情感的方法,或直接抒情,或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文章主题更突出、人物形象更生动。

  二、学习“初试身手”。

  1.创设情境:临时抽查课文背诵,询问被抽查的同学和其他同学的心情。

  (担心、害怕;窃喜、开心。)

  2.师: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不同。

  3.出示不同的情境,体会不同心情的不同表达。

  (1)分组交流,具体说一说自己有哪些新的发现。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对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提问、补充。

  (2)每组推荐一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共享发现的乐趣。师生共同评价,培养学生准确、有条理地进行交流的能力。

  (3)再读课本中的示例,说说这两个例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愿望实现——高兴;打球失败——遗憾、压抑、难过。)

  4.同学们,你们一定也有心情“好”与“不好”的状态,现在就让我们选取一两个情境,用几句话写下自己的感受吧。

  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把当时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

  走在小巷里 奔跑在田野中 弹琴 钓鱼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完成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互相倾听,发表意见。

  优秀示例:

  (1)走在小巷里

  ①心情好: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在小巷里,带给我温暖的感觉。我一蹦一跳地走在长长的小巷里。今天,我的一篇作文在报纸上发表了。老师、同学们都向我祝贺。正当我回想时,小巷的大杨树上一只喜鹊“喳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夸赞我:“好好好。”一条大黄狗对我笑脸相迎,冲着我“汪汪汪”地叫了几声,仿佛在说:“你真棒!”

  ②心情不好:夕阳西下,我垂头丧气地走在长长的小巷里,感觉小巷昏暗而又狭长,怎么也走不到尽头。因为马虎今天考试做错了一道题,我感觉非常遗憾和懊悔。这时,小巷的大杨树上一只喜鹊“喳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嘲笑我:“羞羞羞。”连往日对我笑脸相迎的那条大黄狗也冲我“汪汪汪”地叫个不停,好像也在看我的笑话。

  (2)奔跑在田野中

  ①心情好:我奔跑在田野中,许多小鸟在自由地飞翔着,它们一高兴,便唱出清脆悦耳的曲子。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小河,一群顽皮的孩子正欢快地在河边吹着柳笛。一切是那么美好,我情不自禁地吹起了愉快的口哨。

  ②心情不好:我在田野中伤心地跑着,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水中一圈一圈的涟漪缓缓荡开。我轻轻叹了口气,望着灰蒙蒙的天空,顿时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变成了黑灰色,花朵不再微笑,风儿不再温和,小鸟停止了歌唱,连路也变得更长了。

  三、学习“习作例文”。

  1.阅读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

  (1)课件出示书中的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学生自由朗读。

  (2)思考: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我”对中国语文课的情感变化:由不喜欢到喜欢得不舍得放弃。)

  (3)讨论: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情感的变化的?

  (以情感变化为线索,通过具体的事例、内心的独白来表达真实的情感。)

  (4)指名说,教师小结。

  2.阅读习作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

  (1)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幸福、感恩)

  (2)说说文章围绕“老阳儿”写了哪些内容。

  (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

  (3)默读,批画,说说文章是怎样写出作者的情感的。

  (4)全班汇报交流:

  文章融情于事,将情感融入事件的叙述中,借助生活中的小事,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习作例文教学设计四

【教学目标】

  1.阅读习作例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2.完成本单元习作,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3.把内容写具体,能写出情感的变化过程。

【重点难点】

  重点:阅读习作例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难点:完成本单元习作,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师:本单元的两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单元习作例文与习作。从本单元的课文中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请大家先看习作例文版块的内容。

  板书:习作例文与习作。

  二、习作例文

  (一)学习《别了,语文课》

  1.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结合批注,感受文章的写作手法。

  3.说说“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由讨厌转变为喜欢。作者是这样表达的:开始时,“我”默书总不合格,因此对语文不感兴趣;经张先生表扬、教导和送书后,对学语文产生了兴趣;了解“中文的丰富和优美”后,自责以前没有好好学习中文;听爸爸一番话,进一步为移民后将失去学习语文的机会而伤心,从而珍惜“顶多还有一个月学习中文的时间”,刻苦学习。

  (二)学习《阳光的两种用法》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说说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3.感受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动作、语言、场景描写)

  三、习作

  1.讲解习作题目。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习作例文,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文章表达情感方法的体会。让我们一起来看本单元习作的题目:让真情自然流露。

  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畅快、沮丧、激动、愧疚……请选择一种印象最深的感受,把事情的经过写下来,表达自己真实自然的情感。这是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出真情实感,写出心理变化过程。

  2.习作指导。

  开头可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采用倒叙的方法进行写作,重点描写事情发生的经过,运用心理描写等方法,写清楚人物情感的变化过程,结尾点题,采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升华文章的主题。

  3.学生完成习作,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对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4.评出优秀习作,交流学习。

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我通过朗读、讲解,让他们理解词语的意思,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在讲授词语时,讲得不够详细练习不到位,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应该让学生试着造句,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返回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