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汉语网(2cn.cn)

语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本课由两首诗歌和一首词组成,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山居秋暝》《枫桥夜泊》为唐诗,王维在《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空灵清幽的风光和山居村民自在悠闲的生活场景,张继在《枫桥夜泊》一诗中则借助枫桥特有的景物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客船夜泊时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

  一、课文内容分析

  本课由两首诗歌和一首词组成,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山居秋暝》《枫桥夜泊》为唐诗,王维在《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空灵清幽的风光和山居村民自在悠闲的生活场景,张继在《枫桥夜泊》一诗中则借助枫桥特有的景物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客船夜泊时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词中既描写跋涉行军的过程与场景,又抒发词人思乡的愁苦之情。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且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诗的大意是: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此诗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山村图景,在这一幅幅画面中诗人采用工笔细描、以静写动、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一个理想的迷人世界。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大意是: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诗人看着这些景象,心中充满愁绪,久久不能入睡。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前两句中,“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后两句写诗人所听,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词的大意是: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已深,营地里上千顶帐篷都亮着灯。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诗人被风雪交加的声音吵醒,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多是那么温暖、宁静、祥和,哪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这首词以质朴的语言,白描手法,以小见大的写法,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又抒发着情思悲苦的绵长心境,表现真切之情,很为人们称道。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是有一定基础的,能够自己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的学生甚至可以背诵。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注释、插图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但学生想象画面时问题较大,不能根据诗中景物想象出丰富鲜活的画面。这也是学生体会不到动静描写的作用,无法从画面中感悟作者心境的关键因素。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认知并会写“孙、泊、榆、畔”等6个汉字。

  2.能结合注释、插图理解诗词大意。

  3.通过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动态与静态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动态与静态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朗读唐诗,感知诗意

  回顾我们平时学习古诗步骤:解诗题、读通古诗、了解诗意

  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后全班交流。重点处理词句:“下渔舟”、“对愁眠”

  朗读古诗,做到读通读顺诗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二、想象画面,体会动静描写

  (一)抓住景物,初想画面

  1.默读《山居秋暝》,圈画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2.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3.王维的《山居秋瞑》描绘的到底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呢?根据景物想象画面。

  (二)提供支架,化开想象

  1.支架一:教师示范打开想象。

  (1)教师为学生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亭亭玉立的荷箭,绿油油的荷叶,纷纷向两岸披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顺着荷叶滴落水中,原来是一支渔舟顺流而下,划破了这荷塘的寂静,那月光好像被打碎了似的,荡漾在水面上、荷叶上。 ”   (2)猜一猜、比一比、评一评,老师描述的画面是哪一句诗?你觉得老师说的画面和你们相比有什么不同?

  (3)对比发现:怎样把画面想开去?

  ①能结合生活把景物的样子说清楚;

  ②把动态、静态说清楚;

  ③运用好词好句,用词精致。

  2.支架二:提供旧知,打开想象。  ①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②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④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⑤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3.想象画面:想象“空山”、“明月”、“月下松林”、“清泉”、“竹林”、“嬉闹之声”所描绘的情景。

  4.小组交流,相互补充。

  5.各小组在全班展示汇报交流成果,完整叙述古诗画面。

  6.有感情朗读《山居秋暝》。

  (三)画面叠加,感受动静描写

  1.小组合作,对碎片化的画面进行叠加,整合完成“山居秋暝图”的描绘。

  2.有感情的朗读,感悟诗中有画。

  【设计意图:1.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静态、动态的描写关键在于化开学生的想象,为此教师提供支架使学生想象逐步深入,感悟诗中景物的鲜活情景。2.以想象为突破口,帮助学生从无画面到有画面;从零散画面到完整画面。在画面中感受到景象之美,动静之妙,中国诗词之伟大。】

  三、对比阅读,感悟诗人心境

  1.出示评价量表自学《枫桥夜泊》。

  2.借助思维导图,对比学习《山居秋暝》与《枫桥夜泊》的异同。

  3.交流讨论,师生评价。

  4.总结发现:诗人是选择不同景物、不同时空;或选择相同景物却从不同角度来表达自己独特心情的。

  5.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设计意图: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使两首古诗的对比变得直观、可视,很好地展现并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朗读背诵,布置课后作业

  1.写一写:读《长相思》试着想象上片或下片的画面,写在书上。

  2.背一背:在你积累的古诗中,选出三首有动静描写的古诗,背给你的父母听。

  3.说一说:下面两句诗中都有月亮这一景物,有什么不同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第二课时

  一、回顾古诗,巩固学法

  回顾两首古诗的学习方法,继续用这样的方法自学《长相思》。

  二、合作读词,了解词的结构

  1.教师介绍词的结构,分为上片与下片。

  2.朗读词,了解大意。

  (1)自己朗读。

  (2)同伴互读。

  (3)师生对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感知词的结构,理解词的大意。】

  三、描述画面,走近诗人

  1.想一想:“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词人连用两个“一程”,两个“一更”,想表现什么?词人“身向榆关”,心在何处?

  2.结合插图理解“夜深千帐灯”,风雪交加的夜晚,千帐灯的景象,感受荒郊野岭外灯的孤寂。

  3.说一说:和同学交流词人在这首词中流露出来的无可奈何的情感。

  4.读一读:体会词人身处异乡,心在家乡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关键词句,理解词人此刻的心情,感悟词人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四、关注写法,感受词趣

  1.词中的“风一更,雪一更”仅仅是写当时环境的恶劣吗?

  在写出环境的恶劣的同时,与上片照应,形成词的对仗,增强韵律,同时暗示诗人心境的寒冷与凄凉。

  2.引导学生建立上下片之间的联系,对比看。

  (1)心梦不成:与身向榆关比较,身在征程,心系故园。

  (2)补充资料(身世背景)

  (3)对比想象(故园与征途)

  3.体会词人情感,有感情朗读。

  4.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语言对仗工整;既有写景也叙事;用环境写出心境:动静结合描写。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感受词的特点,感受融情于景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背诵《长相思》。

  2.拓展阅读:《唐诗三百首》中写景的诗歌。

返回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