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汉语网(2cn.cn)

语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中,我从词语教学入手,疏通理解词的表面意思,以小溪为线索,展现溪上、溪东、溪头的画面,引导学生走入词境,最后通过“醉里吴音相媚好”两位老人在说些什么,醉心于田园美景、醉心于相扶相守的幸福、醉心于儿子的勤劳懂事,引导学生在理解与表达训练中进入词境,感受词的意境美。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一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这首词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介绍古代文学,导入课题。

  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水调歌头”、“西江月”、“清平乐”…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明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介绍词的特点:《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由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辛弃疾的资料。

  二、初读全词。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阅读课文。要求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想一想,作者在词中写了些什么?遇到不懂的词语查词典解决。

  自读课文,自悟词意,全班交流

  古代的诗、词,语言很精炼,内容却很丰富。阅读时,不能像阅读一般的文章那样,一看就懂,必须反复的阅读、思考、吟诵,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容。

  1.自读、反复诵读,读准读音;

  指导读准,相机正音:乐(yuè)、醉(zuì)、媚(mèi)、翁媪(wēngǎo)、剥(bāo)

  2.指导读出节奏教师范读,学生模仿练习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指名朗读。

  4.交流汇报

  1)翁媼”是什么意思?

  2)词中“无赖”的意思怎样解释?

  3)这首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5.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

  三、指导生字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趣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诗的国都,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和诗一样,词,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枝艳丽的奇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欣赏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二、品读词句,生成画面。

  1.指名读

  想象:板书、交流。

  A乡景图

  (1)板书,并读出词句。

  (2)想象乡村风景。

  (3)指名读1、2两句。

  B相媚图

  (1)显示画面,指名回答并板书。

  (2)激发想象,再现情景。

  想象一下,如此恩爱的一对老夫妻,操着柔柔的吴地方言,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3)创设情境,小组表演“翁媪对话”。

  (4)点击“醉”,理解“醉”的含义。

  此时此刻,酒后略带醉意的翁媪还可能陶醉于什么呢?

  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5)指名交流,相机引导。

  (6)教师质疑。

  作者辛弃疾认识这对相亲相爱的老夫妻吗?为什么?所以说,这“谁家翁媪”是说——也不知道是谁家的一对老夫妻。

  板书——劳作图剥莲图。

  C劳作图

  (1)观察画面,揣摩人物内心。

  (2)师生角色模拟,合作访谈,体会老大、老二的孝顺和勤劳。

  (3)现场分别采访。

  采访老大:(锄豆的老大在哪里?)

  老大,天气这么热,瞧你累得满头大汗的,怎么不歇歇呀?

  平常家里的农活都是你干的吗?为什么?

  今年的豆子长得怎样啊?高兴吗?为什么?

  采访老二:(编织的老二在哪里?)

  老二,你这织鸡笼的手艺可真高啊!跟谁学的呀?

  织鸡笼干什么用啊?

  教师小结

  多孝顺,多勤劳的两个儿子啊!因为,美好的生活,还需要——劳动去创造啊!

  D剥莲图

  (1)点击,显示画面及词句。

  (2)自由读,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3)紧扣“卧”字,体会小儿的天真与可爱。

  小儿子是父母最喜欢的,你们喜欢吗?为什么?哪些词语,让你觉得他特别的可爱?

  (4)激发想象,体会“无赖”。

  (5)指名背诵类似诗句,体会儿童的天真。

  看着这样的画面,你会想起哪些关于儿童的诗句呢?

  (6)屏幕显示关于儿童的诗句,齐读诗、词。。

  三、领悟意境,体会情感。

  1.总结全文,整体显示音、画。

  你觉得,用心走遍了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心中的感觉可以用哪一个词来表达呢?

  2.指名自由表达内心的感受.

  3.停顿符号,齐读全词。

  4.联系背景,体会情感。

  此时此刻,翁媪醉了,我们醉了,其实,最“醉”的人该是谁呢?

  为什么?可以结合你所了解到的辛弃疾生平来说说。

  虽然农村生活苦一些,但生活在山清水秀之间自有一番乐趣,夫妻相敬如宾,孩子们勤劳孝顺……

  5.教师小结。

  一个“醉”字,道出了词人辛弃疾内心强烈的愿望:向往和平、安宁、幸福的农村生活,希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所以,才留下了这千古绝作——《清平乐村居》。

  四、练习反馈

  1、课堂小练笔。

  现在,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根据这首词和插图,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想象画面中描绘的情景,改写成一个片段,内容多少不限。注意:展开想象,使画面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2、点评反馈。

  3、布置连接成文。

  五、课外延伸

  同学们,辛弃疾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600多首词作品,内容丰富,既有金戈铁马的豪放,也有田园风光的委婉。课后,希望大家再去读一读他更多的词作,去了解他的作品风格,了解他的一生!学无止境”,“举一反三”才能带着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板书设计:

  26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乡景图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相媚图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劳作图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剥莲图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从词语教学入手,疏通理解词的表面意思,以小溪为线索,展现溪上、溪东、溪头的画面,引导学生走入词境,最后通过“醉里吴音相媚好”两位老人在说些什么,醉心于田园美景、醉心于相扶相守的幸福、醉心于儿子的勤劳懂事,引导学生在理解与表达训练中进入词境,感受词的意境美。这个教学过程既是理解训练,又是想象训练,更是表达训练。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时,我先由眼前的画面感受作者的高兴,再补充当时的背景介绍,从而让孩子们体会到作者对这种宁静,恬淡生活的向往。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二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1、由诗《村居》引入词,比较诗与词的不同之处。介绍词又称为“长短句”,词可分为上阙(片)和下阙(片),就像我们平时学习文章的段落,读整首词的时候,要注意上下阕的停顿。词也有不分上下阕的。

  2、介绍词牌名。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

  清平乐“乐”音yuè,可见它是可以用来咏唱的。学完以后我们可以来唱一唱。

  3、放声诵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读顺,读正确。(学生读词,教师做手势进行指挥。)

  4、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剥”bāo音。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1、指名读词,理解词的大概意思。

  2、指名学生说一说词的大意。初步理解“茅檐”“吴音”(“醉”“相媚“相媚好”“喜”“无赖”。

  3、刚才大家将整首词给读“胖”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江南农村的清秋风景画和劳动风俗画。)如果把我们刚才的话写成文章,这篇文章一定很长。

  4、大家看这首词,只有多少字?这些字词都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可见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如果去掉开头写景的两句,这首词后面有多少字?透过简洁的文字,诗人刻画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学生交流,再次读词。)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1、我们都说“题是文眼睛”,那么这首词的“眼睛”是什么?理解“居”。

  2、人们常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读着读着,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

  3、这是怎样的一户人家?居住得怎样?住在哪儿?

  4、如果说一处的人物就是一枚珍珠,词人用哪一个道具串成了这枚闪亮的“珠琏”?(板书:溪出示课文插图,指导读图。)

  5、学古诗词还得学习另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你能不能将整首词读成一个词语?看看整首词是围绕哪一个词语来写的?(指名回答:板书(醉===喜)

  6、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们来看看翁媪“喜”从何来?

  四、牵引“醉”线,分层解读

  1、陶醉在美酒和美景中

  在古时候,很多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丛酒出,所以就有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介绍辛弃疾的生平。

  2、在这里,“醉”可以理解成什么?

  从哪儿可以看出他们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学生交流)

  “醉里吴音相媚好”,诗人先声夺人,突出翁媪亲热唠嗑,说着贴心话的样子。理解“吴音”,出示《吴文化》中的吴方言分布图,找到江西上饶,了解“吴侬软语”。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3、句式训练

  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见翁(媪)夸赞媪(翁)说:“。”

  4、学生自由交流。

  5、指名谈一谈。

  6、真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啊。不由得想起了一首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微笑,留到以后做坐着摇椅慢慢聊。”

  7、“这么多年,你跟我在一起受苦了。现在孩子们大了,咱们俩可以好好地享享清福了。”看,孩子们在干什么呢?翁媪是怎样夸儿子们的?(学生交流。)

  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理解。

  1)翁喝了一口酒,喜笑颜开地对媪说:“大儿子可是咱家的壮劳力,地里的活都让他承包了。”

  2)媪笑着说:“这呀,是幸亏没有战争,大儿子才能在地里干活。你看他干得多么认真啊!”

  3)老太婆,你瞧咱家的二儿子,简直和你一样的心灵手巧。

  4)当看到最小的儿子的时候,翁媪又是怎样的表情?(学生交流)

  8、这些是翁媪眼中的儿子,让我们也来端详端详老爷爷、老奶奶的三个儿子,想象一下:他们在干什么?怎么做的?他们会想些什么?(学生交流)

  9、理解“无赖”

  看到最小的儿子的时候,媪喜笑颜开:“你看咱家的小儿子,可真是个机灵鬼。”

  小儿子为什么最让人喜爱呢?(学生交流)

  10、俗话说:皇帝中长子,百姓爱幺儿。小儿子偷偷地躲到溪边,躺在那里尝新莲子去了,可真是个精灵鬼。指导学生读图:

  小儿在津津有味地剥着莲蓬,可能还会津津有味地数着“一颗,两颗……”,让我们好好地端详他剥莲蓬的样子。(学生交流,理解“卧”)这个字用得好在哪里?

  一个“卧”字,不仅让我们想象到有趣的画面,还引发了大家的感慨。真是“一字千金”啊!此情此景,你羡慕“小儿”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11、看到“莲蓬”,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图)想象小溪里的荷花,看图进行说话练习:

  清澈的溪水缓缓地流淌,小鱼儿在溪水里追逐嬉戏。小溪里的荷叶像(舞女的裙),又像是(一顶顶绿伞)。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花瓣已经落了,硕大的莲蓬随风起舞);还有的(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时,一些小蜻蜓飞来了,停在了刚刚长出来荷叶上面……

  (学生交流)

  这使你想起哪些诗来?

  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2、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

  居住在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醉了。他陶醉在乡村生活的淳朴之中,陶醉在一家普通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之中,于是免不了要问上一句“白发谁家翁媪?”就让我们来问一问。

  五、综合探究:

  这一家老小住在低矮的茅屋里,风一来,茅草就会被风刮走,冬天就更冷了,日子应该说过得很不容易。可是,你看他们怡然自得,其乐融融,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交流)

  1、让我们一起来陶醉一番,陶醉在乡村的美景中,陶醉在一家人的相亲相爱之中。(齐声诵读,然后背诵。)

  2、诗人二十多年闲居在上饶老家,写了许多词,形成了“稼轩体”。可是看似居安的他却一直充满忧虑,忧虑着北方战场。他多么希望这种安居乐业不仅仅只是一家两家,更渴望天下所有的人家都能这样安居乐业。所以说这样的农村剪影在词人的心中只是“别调”。他心忧天下,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这一情怀。

  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初读悟“醉”

  1、那么深深地刻在诗人辛弃疾心中的基调是什么?他很多的词被后人称为“英雄词”。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这首词哪句写到了“醉”?为什么说这首词是“壮词”?(出示词作)

  3、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洋溢着爱国激情。)哪一句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可怜白发生”。)

  二、探询“醉”的缘由

  1、这首词开篇就“醉”,读完这首词想一想:词人因何而醉?

  2、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醉酒之后,诗人念念不忘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指名读一读。(配上激昂的音乐)

  3、读之后说一说,这首词和《清平乐村居》有什么区别?

  《清平乐村居》是表现田园风光的乡村生活牧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一首什么词?(壮词英雄词)哪里可以看出来?(齐读诗句)

  4、诗人由看到一家人的安居乐业,想到了天下:老百姓多么渴望过上和平安居的生活啊!词人多么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醉在村居”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村居”,享受一下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此景、此情、此刻,一句话“醉在村居,醉在村居!”让我们用我们的“吴侬软语”来读一读这首词,然后和着《清平乐》的曲子将“村居”唱出来。(配乐,师生合唱。)

  板书:

  翁媪     相媚好

  (醉===喜)

  清      大儿    锄豆      安

  居

  平  村居  中儿    织鸡笼     乐

  yuè           bāo       业

  乐      小儿    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三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原型启发,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画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2.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自由读文,同桌互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读正确

  预设: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谁来读一读这个“剥”字?请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读一读。这里的“剥”是指把东西的外壳或皮去掉。那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把花生的皮去掉叫——把莲蓬的皮去掉叫——。一起再读这个句子。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3、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4、再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5、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6、再读课文,对照图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三、想象画面,品析词眼。

  1、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看到了几幅画面?

  生交流:

  a、看到池塘上泛着的绿意,溪中流水淙淙。硕大的荷叶托着水上芙蓉—荷花,还泛着青春的红晕。引读:这就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b、“溪上”:看到一对老夫妇坐在家门前聊家常。引读:这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c、看到二儿子心灵手巧,正用薄竹片专心致志地纺织精致的鸡笼。引读:这就是—“中儿正织鸡笼。”

  d、“溪东”:看到一亩见方的豆田上,大儿子正辛苦地锄苗。引读:“大儿锄豆溪东。”

  e、“溪头”:看到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池塘边,剥开莲藕吃莲子,不时咂着小嘴。引读:这就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师:“茅檐、小溪、青草、老翁媪”,这一切巧妙的组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吧!

  1、师过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再通过自己的想象,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诗词创作年代毕竟离我们遥远,所以有些字词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2、师:你读懂了哪些字的内涵?有什么问题?品读、交流:

  a、品味“无赖”。

  (1)仔细读读最后两行,想一想。“无赖”在这里应该取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从“喜”字感受到诗人对小儿子不是讨厌,而是喜欢;从“卧”字感受小儿子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烂漫、调皮可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从小儿子的姿态、吃相等方面来理解。

  (3)“最喜”和“卧”字让同学们推敲出了无赖的应取之意感受到小儿子的活泼顽皮,那怎么读呢?指名读,读出小孩子的可爱、淘气、活泼的童趣。

  b、品味“醉”。

  (1)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醉可以组什么词?(陶醉、洒醉、沉醉……)

  研究:在词中你认为哪种醉更为恰当?

  预设:美好的风光、孩子们的勤劳可爱、夫妻的恩爱让老两口陶醉。

  除了陶醉,老两口闲暇之余喝喝洒,聊聊天,因此还有些酒杯之意。

  有感情的朗读,想象老两口心理,他们会说些什么?

  学生畅谈后再读,读出温馨的情景。

  小结: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感情诵读)

  d、理解诗人之“醉”。

  (1)多么美好的景色,多么和睦的家庭啊!课文里除了老夫妻之醉,还有谁在醉?(诗人)

  (2)想象诗人喝了一点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平安宁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诗人因为什么而醉?仅仅是因为喝酒了吗?(诗人因美丽的田园风光而醉,因安宁的田园生活而醉)

  (4)师:这样的情境怎能不让人陶醉,怎能不让人向往呢?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学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四、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每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面。

  2.请最快的一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3.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因为在古代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可惜许多曲子都失传了,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4.还想不想听,老师再换一个曲子来唱。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能比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师一起唱。

  5.这么多同学想唱,那就把这首词填进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6.谁来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7.你还能背诵几首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词吗?

  五、触类旁通,拓展延伸

  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吟诵几首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词,并学习对比有什么相同和异同!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四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每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面。

  2.请最快的一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3.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因为在古代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可惜许多曲子都失传了,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4.还想不想听,老师再换一个曲子来唱。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能比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师一起唱。

  5.这么多同学想唱,那就把这首词填进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6.谁来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7.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家作: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

  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⑶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附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图文结合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农村生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2、农村生活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点,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物质条件比现在差得多,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水泥、柏油公路,没有车辆,交通落后,农村成了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当时社会动荡,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目睹着这一切,他渴望见到农村平静、安宁、幸福的生活。今天,他来到了农村,终于找到了他向往的地方。

  投影“清贫乐·村居”图

  3、图上是怎样的景象,你能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对照画面学生练说)

  4、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准备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诗人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清贫乐?村居”。配乐朗读。

  二、初学诗意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正音)

  3、集体交流检查,指名同学读文、点评。(指正读音bāo剥)

  4、男女生赛读,齐读。

  5、再读课文,对照图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6、交流收获:(注意学生多元理解)

  “茅檐低小……草”“最喜小……”

  “大儿锄豆……二儿……”

  7、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翁媪”老年妇女

  “卧剥”伏在地上剥东西

  “吴音”吴地方言

  8、对照插图说说整首诗意。

  9、指名学生试说,集体练说。

  10、再对照诗意再现画面,说说你眼前呈现出了哪些画面。

  三、分块品读

  1、教师引导过渡,出示“清贫乐?村居”分解图。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场面来理解、想象、解说。

  3、学生自由选择准备。(想象要丰富)

  4、集体交流。(体会与指导读书相结合)

  (1)小儿卧剥莲蓬。我似乎看到了、听到了……

  (2)大儿锄豆溪东。

  (3)“二儿正织鸡笼”二儿会怎样想……

  (4)“醉里吴相媚好,……翁媪”

  这一对老人会聊些什么?(大儿、二儿、小儿……以后的生活)

  指名读这二句话,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景象。

  四、延伸:

  1、如果我们继续往里走,还会见到什么画面?

  2、同桌互说交流。

  3、指名说。

  4、辛弃疾看到这样的景象,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品味情感,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小结、作业

  选择刚才你选择的画面,把你想写的话写下来。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七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3、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读正确

  预设: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谁来读一读这个“剥”字?请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读一读。这里的“剥”是指把东西的外壳或皮去掉。那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把花生的皮去掉叫——把莲蓬的皮去掉叫——。一起再读这个句子。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4、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5、指名读。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6、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7、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来,再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3、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啊?他们都是一家人(出示图片)。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

预设一、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谁来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亡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同学们,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还会有哪些姿势?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再想象,这个小儿还会有什么姿势?

  请你们看屏幕,看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小儿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可见,此小儿真乃——无赖。是啊,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注意表情笑着读。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是不是,有些惊讶,来,把你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读。——教师指导读,不仅你惊讶,辛弃疾也很惊讶,你看他都禁不住走进茅屋去问了。哪个词在问?(谁家)白发谁家翁媪?注意这个“谁家”,读出问的语气。

  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老心不老哦。一起读这句词。

  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屏幕出示)。自己在座位上说说。

  教师引导:同学们,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往事——历历在目,一晃就是——几十年了,现在咱们老了,虽然老了,可是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那,高兴那。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话。

  (三)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哎,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他们都陶醉了。

  2、是啊,陶醉了。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乎乎的,还陶醉了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请把你的想法简要地写在纸上。

  3、是啊,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陶醉的还有谁?——作者。是啊,诗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来,我们读出诗人那醉醉的感觉来。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我们。来,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配乐朗读整首词。

  5、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

  四、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板书:心醉田园);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老师相信读了这段文字,你会有深刻的感悟: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2、同学们,看了这段资料,我们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那么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

  3、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心声。那就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我们的笔尖,把这首词端正美观地书写在字帖上。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八

[教材简介]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村居》一课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全词共分上片、下片两部分,作者通过对村居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栩栩如生的农家生活画面。全词语言浅显朴素、清新淡雅、朗朗上口,是供学生进行朗读、联想、感悟训练的绝好教材。

[目标预设]

  1、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能背诵和默写。

  3、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并通过语言文字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体,感知词韵,并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设计理念]

  1、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古乐、文本等,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2、引导学生自主读悟,培养他们感受语言的能力,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设计思路]

  为了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紧扣语言,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来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育的熏陶,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可以按以下四步来组织教学。

  第一步:从图入手,走向村居,走近词体。

  在揭示课题前先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在古乐曲的伴奏中观察这幅画面,然后进行交流。接着,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渲染,让学生感受到画面的清新、宁静和美丽,从而提示课题。

  提示课题后,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词体、了解词韵,感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优美。

  第二步:细读课文,品悟词意,走进村居。

  让学生借助课后的拼音,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并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引导学生逐词逐句读懂课文,理解词意。然后边读边想象,围绕“在朗读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交流,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走进村居。

  第三步:披文入情,情境交融,漫步村居

  这一步要努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入境入情。重点要指导好学生的美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漫步于村居,读出韵味,领悟内蕴,获得情感的熏陶。

  第四步:背诵积累,走出村居,漫步词海。

  在学生充分享受词作优美意蕴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诵读积累。然后教师介绍并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诗词这一文化的瑰宝,并进行延伸拓展:一是回忆低年级阅读过的《江南》、《忆江南》、《水乡歌》等词作;二是推荐阅读辛弃疾的另一首词作《西江月》,让学生诵读自悟……

[教学过程]

  一、从图入手,走向村居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同时用优美的古乐伴奏)。

  2、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请大家好好地欣赏一下,然后交流一下你观察到了什么?并说说你有什么感受?(生观察交流)

  3、这幅图就是根据辛弃疾写的一首词而创作的。(在画面上显示课文《清平乐村居》)

  二、范读课文,走近词体

  1、教师配乐范读这首词。

  2、简要介绍“词体”这一文学样式。

  ⑴、想一想,词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⑵、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介绍词:

  词是诗的一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成行于宋代。

  词的题目与诗的题目在形式上有区别:词的题目有两部分,前面的部分是“词牌名”,是指这首词可以合乐的曲调的名称。本课“清平乐”就是词牌名。后面的部分“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词的句子与诗也有不同: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叫长短句。读起来也就更加显得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3、再读这首词,很好地体会一下“词”这一文学样式带给我们的美感。

  三、品读词意,走进村居

  1、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这首词,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要求:

  ⑴、借助课后的拼音,学会生字:“翁”、“锄”、“莲”

  ⑵、把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并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2、指名1——2人朗读这首词

  3、引导学生逐词逐句读懂课文,理解词意。

  4、围绕“在朗读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交流,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感受词的意境,

  四、披文入情,漫步村居

  1、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多么优美的乡村生活画面啊!你能否通过自己的朗读,让大家也感受到词中画面的优美呢?

  2、指导学生读:要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怎样读?

  3、学生自由朗读。

  4、学生展示读、表演读,读出韵味,

  5、图文对照,让学生练习背诵。

  6、总结:文美、景美、情更美,我想,辛弃疾为我们描绘的这一幅清新宁

  静的画面一定深深地镌刻在了我们的心里。让我们再一次动情地读一读这首词!

  7、齐读课文。

  五、走出村居,漫步词海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你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宋词吗?学生交流并背一背。

  2、辛弃疾是一位南宋著名的词人,他写的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

  推荐阅读《西江月》

  3、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会深深地喜爱上宋词,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在宋诗中尽情遨游,充分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

  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⑶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附板书: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返回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