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汉语网(2cn.cn)

语文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反思范文参考,在本课的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和尝试的机会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一)

  这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本课以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能积极地思维,并通过学习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

  本课的教学要求有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6个字。

  2、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和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一、多种形式朗读,质疑问难。

  1.导入新课:今天有一位学习伙伴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它就藏在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里,它是谁呢?(板书课题)请大家小声读课文,把它找出来好吗?

  (课开始设置一个悬念,学生的心紧紧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谁,具有撩拨好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功,与本课最后一句: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互为呼应。)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想一想:学习伙伴是谁?(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笔勾勒出不懂的词、句,记不明白的问题。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教师对难点字音及轻声音节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创新识字。

  (老师出示课件:我巧记:一只小黑狗,长着四个口(器)。水大好发电(淹)。禾苗的家(稼)。家里玩火(灾)。闯了大祸一只脚踢三球,一脚踢到树上头(躁)。学生猜字谜,并自编字谜。如:学生说:“下雨天吃包子(雹),太阳在西边(晒)……通过这个环节增加识字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4.以读促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朗读课文后,学生会提出各种问题,如“极小极小”是什么意思?“汽”为什么会变成“云”?为什么雪是在冬天下,不在夏天下呢?雹子是什么?等等。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质疑,及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解答。(a师问:通过读文,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b师梳理、归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学网站:“现在进入‘小读者’网页,根据提示来学习,‘我的变化,我的脾气,我在哪里’,自学完后,小组内交换意见,再推荐汇报。”)这样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的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思考理解感悟,把阅读心理过程外化,学生经历:提出问――分析问――解决问的完整训练,主体地位凸现。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尝试

  1.利用全文动画来突破难点,激发兴趣。

  (1)学生讨论云变成雨、雹子、雪的过程后。通过动画演示雨、雹子、雪形成过程,给学生直观感性的认识。(适当点拨向学生解释“雹子”是空中降下来的冰块,多数出现在晚春和夏季的午后伴随雷阵雨出现。冰雹给农作物带来很大的危害,大冰雹对人、畜、建筑物也会造成危害。)

  (2)揭示谜底: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汽在空中会变成云,云在空中遇到冷空气又会变成雨、雹子、雪。由此可见,云、雨、雹子、雪都是由什么变成的?(水汽)

  (3)小节:其实,我们刚才所认识的云、雨、雹子、雪都是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不同状态。

  2.进入专题网站“水,生命之源”,拓展知识,揭示水的利与弊。

  (1)学生进入专题网站,选择感兴趣的知识读,引导学生把兴趣点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

  (2)联系实际讨论:你还知道哪些水的作用和危害?

  在教学中用电脑课件制作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提高了教学质量,丰富了感性知识,通过专题网站,拓宽知识面,使学生既能一边学课文,又能一边了解到平时生活中不能看见,或不能理解的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识,丰富形象思维。

  三、学有所得,感悟提升

  1.引导启发:诵读本文,会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是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到了空中飘浮,变成云,遇冷凝结,或成雨、雹、雪,落在地面,就在“家”中睡觉、散步、奔跑、跳舞。水为人类做了许多好事,也做了很多坏事,要完全降伏它,还需要人们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假如你是一滴水,你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呢?

  2.学生在校园BBS中就上述话题留言。

  信息技术适时、适度、有效的运用是本课教学的亮点,利用网络提供资源,丰富了学习的内涵,提高了学习效益。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二)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性文章,采用了拟人的写法,语言朴实生动、活泼有趣。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语言文字的好机会、好材料。

  一、立足整体把握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开始,我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猜猜“我”是什么,以激发起学生的读书兴趣,使学生“喜欢阅读”。接着又从整体内容把握教材,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并用笔画出“我”都变成了什么。最后又回归整体,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第四自然段教学,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突破难点,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读懂水做的好事是什么、坏事是什么,并知道人类想办法管住水,让它光做好事、不做坏事。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读书过程中读懂了语言文字。

  二、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

  《课标》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在教学时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书。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很小”和“极小极小”,并对比区别。再联想无数这样的点儿连成一片。指导学生读清楚“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最后边读边想象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的样子。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渗透了把事物描写具体的方法。

  第三自然段虽然短小,但文字优美,我抓“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几个词语,并通过观察课件,让学生谈感受,睡觉时安安静静、散步时很悠闲,所以读“我在池子里睡觉”声音低、小;“在小溪里散步”声音轻缓;最后读海洋里的水波涛汹涌,又分别安排小组读、全班读的方式,声音由低缓到洪亮,让学生感受到这种起伏变化。

  总之,以各种方式的读,营造了读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学生读书能力。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三)

  《我是什么》是一篇新编科普短文,本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文篇幅较长,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来指导朗读。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进行设计。

  由于是第二课时,复习词语导入,上节课已经认识了自然界中的魔术师。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文章的主线是作者的写作思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细读课文,不难看出:本文的重心落在一个“变”字上,围绕“变”字进行说明介绍,先写水的形状变化,接着写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状态变化,最后写了水的性格变化及给人类带来的贡献和灾害。

  根据水的形态变化,我们从变“云”,引导学生看课件“云”在不同时间的变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黑衣服”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红袍”是出现朝霞和晚霞时的景象。这样,学生很直观的明白了云的变化过程。接着问看后的感觉,读出美感。接着,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变化,重点抓字词“落”“打”“飘”,这三个不同的现象,进行动作演示,学生能直观地体会这三个动作的轻重从而理解内容指导朗读。在过渡到下一段中引起学生好奇,我还会变出什么?借助多媒体引起学生注意学下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我采取范读的形式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虽然短小,但是文字优美,为了能让学生读好,读懂这一段,我抓住了几个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通过拟人化的比喻,让学生通过表演形式理解朗读,活跃课堂。最后,是水的性格变化。通过对“温和”和“暴躁”这两个词的理解,知道水温和时会做很多好事,读出温柔,和气的感受;水暴躁时做过许多坏事,读出厉害,发脾气的感受。比较朗读是最能让学生读出不同的表现,我采用女生读温和的“我”,男生读暴躁的“我”,这样一比较起来很容易读好这一段,顺势积累反义词。课文中反复出现“有时候…有时候…”这样的句式,顺势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朗读课文有一定的收效: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了课文内容。精心的课文设计,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整堂课下来没有完全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这是一堂不够理想的汇报课,却让我从中受益很多: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语言,还要有丰富的表情与学生融合。

  通过绘声绘色的肢体语言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丰富,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课堂结束时也接受了组里老师的意见,平时多加强学生朗读的训练。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吸取经验,将教学落到实处。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加强驾驭课堂的能力。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四)

  《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全文共五段,重点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水的变化;水的形态;水给人类带来的利弊。

  在本课的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和尝试的机会,并力求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一、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老师的主导性

  作为二年级的孩子,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起一年级来说是长一些,但是好动、无意注意占主导仍然是他们注意力的主要特征。所以我从始至终都通过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有意注意被老师的教学牢牢吸引住了。比如:开课时,用学生熟悉的猜谜语,就吸引了孩子们,使他们对这节课的学习充满了兴趣。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看着孩子们对谜语的浓厚兴趣,我就顺势就引出了课题。

  二、“认、读、说”三者结合,追求学生个性自主发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价值往往定位在更多更快地完成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传递与积累上。今天,我们的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情境与活动,使学生有机会从自己熟悉的事物中了解相关的问题,渗透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简单的科学知识。重视朗读与识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打破老师教阅读的思路,树立学生读书的意识,尊重学生的想法,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并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本课中我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如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在小小组里自由读课文,三件不同衣服这里分组读,指名读等,小组摆水的变化这里通过说,并用课文中的话说说水的变化。使每个学生对文本产生不同的感受,获得发展。

  三、把情感体验融于课堂生活,提升人文内涵。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中能否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使学习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还关系到学生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问题。所以我不仅把小学语文教育看作是科学知识的教育,更看作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看到的就不是被封闭在“知”与“不知”的动态平衡上,而是放到了每一个学生充分活动的“问题”与“解决”的广阔的空间里,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一次次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如理解白、黑、红三件衣服时,学生在读之后我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说?”学生在自问自答中解决了问题,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我们应该细心地呵护并努力满足学生这种需求。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说说填三个动词“落、打、瓢”的理由,让学生说的还不够多,显的有点“蜻蜓点水”的味道。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五)

  文题“我是什么”是一个问句,吸引了每一个读者,本课在写作特色上,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以第一称来叙述,亲切自然。在修辞上排比生动,结尾以问句猜谜的形式,充满神秘感。这篇科学短文向我们介绍了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在教学本课的思想上,结合生活实际,山区孩子对汽,云、雨、雹子、雪并不陌生,“以读为本”是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识字随文

  本课的生字大都是结构和部件比较复杂的字,我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熟读课文,然后从课文中抽出词语反复读,再把生字提出来单独认读。“躁、灾”是平舌音;“稼”是四声,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

  在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过程中,我特别引导学生要创造性地认记生字。如,雹,雨——包;躁(换偏旁)还可以编编与生字有关的小诗,如(伸手会做操,有水能洗澡,着急暴躁就跺脚),灾(家里着火了)

  我还准备了带生字的文本(我是水,有时温和,有时暴躁。温和的时候就帮人们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暴躁的时候,就会给人们带来灾害,淹没庄稼,变成雹子打下来。浮躁的个性,人们还研究我呢!)让学生熟读,并多读。这种缩短文本或编制文本的方式,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实践较落到实处。从语文的角度,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识字。

  写字指导。在写字之前,让学生去观察每一个生字的特点,这课要求写的字,对二年级学生还是有难度的。我在这一环节中,认真思考了,也想了些办法,编字谜,观察构字的形、义、如,“黑”难写,“四点底”是火字变形,编生字歌(火把锅底烧黑了)或者(这里被烧黑了)“器”编字谜(上面两个口,下面两个口,中间一只狗)还要注意,“晒”的第九笔是竖弯,不是竖弯钩,“害”中的一竖上下都要出头。写“灾”和“黑”时,注意笔顺,(这里我复习了笔顺)两点水的“点”和“提”在横中线两边“对望”,写“提”要起笔向下,再回锋向上。“三点水”的第一点与两点水的第一点位置相当,第二点正好在横中线上,第三笔“提”起笔比两点水低。另外“池”字右边的“也”,“横折钩”的“横”要向上斜,“折”要往左斜,“竖”刚好写在竖中线上,“竖弯钩”尽量往右边伸展,“钩”向正上方,不要往左收笔。

  二、品读感悟

  这篇课文负载了科学知识,但不是重点,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把重点放在朗读的指导上,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读好。

  整篇课文应该读得亲切,舒缓,各句各段应该富有变化。第一、二自然段应该读得“神秘”点。第四自然段要读得有变化。根据我班孩子,朗读能力常不如我意,这篇课文的语言充满了童趣,为了突破这难点,我范读了课文,孩子们被我的范读吸引住了,我又领读了一遍,再让孩子们自读、抽读、齐读。(从学生齐读的效果上,读是比较好了),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加了难度,逐步理解课文。

  学生已经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课文,应该知道“我”是水了(这里,我设问了,“我”是什么,让学生齐答“水”响亮)这下我逐段引导学生学课文。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如,“我”会变。“文章开门见山,抓住”变“来写。两个“有时候”写出了云的不同状态,因此抓住“云”。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这个自然段就是写“我”变成雨、雹子、雪的过程)因此抓住“雨、雪、雹子。”第三自然段比较短小,文字优美,在写作手法上,拟人的手法(……在……在……在……)排比句式,生动地写出了水在地面的状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排比句子,抓关键词,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这里我特别引导学生仿秀句式,如,平时我在家里————在学校里————在教室里————在操场上————。并动笔写一写,几乎要达到人人过关。)引导学生体会这里的“睡觉、散步……是指在池子里的水,很平静。”散步“指水在小溪里流着,而且缓慢。”奔跑“指江河里的水,滚滚向前……(学生的领悟很不错的)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我设了计了简单的勾画口头作业,让学生找找这段中能说明主要内容的句子。大多数学生完成了,我巡视了,全勾画对了,第一句,”有时候……有时候……“(点拨,这句总写”我“的性格特点。)出示句子填空式的,1、我做过许多好事————2、我也做过许多坏事——————。(让学生口头填填并读读)引导学生分析文段用的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水的利与害。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回答,”拟人的手法“本段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的利与害。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先读文题,再读最后一段,(我设问,这样读你发现了什么)有学生说,课文的题目与结尾是一样的,都是写的“我是什么“还有学生说,只是结尾的”我是什么“加了问号(在孩子们知识渴求的欲望之上,我作了点拨)这种写法是紧扣文题,首发呼应(不做太多的解释)。用问句结尾“你们猜猜”充满童趣。

  读好课文,就是能对全文的优美文段,优美修辞,优美句词,进行品读、赏读、感悟、模仿……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地指导学生背诵第一、二、三自然段。仿写“第三自然段的排比句式”“仿写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本课采用的是拟人手法,以第一称叙述,读起来亲切自然。如,“我在池子里睡觉”声音要轻,安静的感觉,“在小溪里散步”读时要声音舒缓,悠闲的感觉。这个环节我作了范读,让学生感觉模仿。第四自然段仿写,先让学生说,注重总写句的提示,学生表现还不错,都争着回答,有一女生说的真好(我有时候乖巧听话,有时候调皮捣蛋。乖巧听话时,我自觉完成家庭作业,帮妈妈扫地,洗碗、会让妈妈高兴,如果调皮捣蛋时,会故意写错字,和妈妈顶嘴,把地面弄脏,给妈妈找麻烦,让妈妈伤心。爸爸妈妈为了让我光听话,不调皮,想了很多办法来管我。)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仿说的写下来,并一个一个地看(在我的语文教学中,这种训练必须落到实处)。仿写文段,就是借原作的结构、思路、句式、语言风格来进行写作引路的一种练习方式。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因此,这种读与写的结合,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真不错的,从基础知识的掌握乃致课文拓展与实践,本人认为自已的教学落到了实处,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教学创新”给所有语文老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是属于哪种载体文本,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依据学生实际能力,设计适合学生口味的教学模式,在广阔的语文天地间,崭新语文教师角色的特质。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六)

  平平淡淡的六年语文教学生涯,使我愈发感受到这项工作平凡中蕴含的艰辛与趣味。尽管年轻不在,但对语文教学的热情依旧未改。只不过在激情四溢、形式新奇的课堂中平添了几分朴实与稳重。前几日,领导要求我上一堂校公开课,内容是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虽然多年没上低段的课,时间又很仓促,但源于对语文教学的热爱,我硬着头皮上阵。磨课过程中,两位沈老师给予我精准的点播与指导,使我顺利地上完了这堂课,也有了一些感触,跟同事们分享。

  一、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课,应该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考虑到学生对动画片比较感兴趣,所以一开课,我就问他们:看过《西游记》的小朋友都知道,里面有一个手握金箍棒、会72变的人物?他是谁?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说:孙悟空。我抓住时机,适时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认识一个和孙悟空一样会变的娃娃。学生的兴趣顿时被点燃。短短一分钟的谈话,就能够使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进入课堂,奠定了成功的开端。初读课文后,我问他们:水娃娃能变成什么?他们发现水娃娃能变成汽、云、雨、雹子、雪,感到特别神奇。于是我马上创设情境: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个个水娃娃,你是什么?你是什么?老师来当当你们的——?有几个学生马上接上:水妈妈。在之后的学习中,学生陆续变成了云宝宝、雨娃娃、小雹子、小雪花。让学生成为水娃娃,让学习水的变化,变成一趟神奇的旅行,学生怎么不感兴趣,怎能不喜欢语文课。正如预想的那样,学生整堂课都兴趣盎然,而且品读句子也特别投入,也初步理解了水的变化。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只要你多跟他们亲近,不难发现他们的兴趣点,顺势引导,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为了增添情趣,我用汽、云、雨、雹子、雪花的简笔画,代替了文字板书,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更直观、也更深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擅长绘画的老师,不妨试着在学文中适时运用板画,相信能熏陶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思维活跃、充满想象,让课堂灵动起来。

  二、教师要善于解读教材,扎扎实实地开展语文教学。

  语文课离不开感悟,但作为基础学科,更离不开扎实、有效的字词、句段教学,让他们不仅读对、读好,还要学会理解、运用。学习词语时,我出示了两组词,第一组:灌溉、冲毁、淹没、发动。第二组:房屋、田地、机器、庄稼。在学生掌握这些词的正确读音之后,我问:想一想这些词的意思,你能不能给他们找找朋友?学生静心思考,调动想象,理解了这些词,还学会了运用。备课时,我发现:水娃娃变成水珠、雹子、雪花从空中下来时,有三个动词——“落下来”、“打下来”、“飘下来”,这是一个让学生体会用词准确性的训练点。于是,我在第一次试教时,让学生先找一找他们在空中是怎么下来的?再请一个学生上来贴一贴三个物体从空中下来时的动词,最后,让他们把其中的一个词换到别的句子中,看看行不行?结果发现:学生对三个词的理解很不到位。看似紧凑的设计学生却不买单,我分析原因:一方面学生缺少经验积累,自然很难感悟到这三个词所传达的微妙变化;另一方面这样的提问方式,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过高,学生很难说清楚。于是,第二次上课时,我就采用了实验演示法来降低难度。我找来树叶、羽毛、手机三样物体,让学生观察这三样物体从空中是怎么下来的?学生轻易发现:羽毛很轻,下来的速度很慢,所以是飘下来。手机很重,下来的速度特别快,所以是打下来。落叶既没有羽毛轻,也没有手机重,落下来既没有羽毛慢,也没有手机快,所以是落下来。这样的设计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在瞬间理解了这些词语,有了一种学习成就感。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应该实事求是,随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程度来调整教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当然有的老师对丢手机提出质疑,我也深有同感。学生的向师性很强,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细节。其实,我起初是准备了橡皮,只因开课前五分钟,小试功力,发觉力度不够,再去寻找其他重物来不及了,这才忍痛一丢。今后,我应该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把手机替换为小铁块或鹅卵石,下面再垫上硬纸板更合适。

  三、教师设计教学环节时,应该高瞻远瞩,善用、巧用教材,拓展资源,着眼于发展学生能力。

  我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没有把教学目标停留在有感情地朗读不同颜色发的云,而是追加了一个更高的目标,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不同天气,云的颜色也是不一样的。我先让学生变身云宝宝,看文中的云宝宝有哪些衣服?学生发现有三件:白衣服、黑衣服、红袍,我相机出示白云、乌云、朝霞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颜色的云彩,并告诉他们:喜欢哪件衣服,就读哪件衣服,但要读出穿上这件衣服的感觉。接着,以白云为例,我做了如下引导:

  生:我喜欢白云,因为很纯洁。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

  师:是呀,你穿着这件白衣服,很轻盈很纯洁。还有谁也喜欢白云?

  生:我也喜欢白云,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

  师:我仿佛看到了白雪公主正翩翩起舞呢?像今天这样晴朗的天气,我们都穿上了——

  生:白衣服。

  这样的引导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受到:在不同天气,云会有不同的颜色,真正做到了生活化语文。品读完三种不同颜色的云,我又请三个云宝宝介绍自己的漂亮衣服。

  晴朗的日子里,我们穿着(  ),人们叫我(   );

  快要下雨了,我换上(   ),人们叫我(   );

  早晨和傍晚,我浑身通红,像是披上了(   ),早晨的云叫(  ),傍晚的云叫(   )。

  这样的设计活学活用,学生也进一步明确:不同天气,云的颜色也是不一

  样的。最后,我让学生在不同天气穿上不同颜色的衣服,读出穿上这件衣服的感觉。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不仅读得有感情,而且理解得也很透彻。

  为了让学生了解水的千变万化,培养他们探究大自然的兴趣,我还在之后的环节增加了课外拓展:水还有哪些变化?早晨,我躺在小叶子上,人们管我叫(  );我还会变:夏天,雷阵雨过后,我挂在天空,人们管我叫(  );冬天,温度很低度的时候,我们就凝结成(  )。将课堂有向课外延伸时,绝不能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饶有兴致地去寻找答案,收获知识。

  这里没有高深的理论,仅记录下一个青年教师本堂课后的一点思考。望老师们多多提醒我,帮助我更快更好地成长。

返回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