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汉语网(2cn.cn)

语文

《落花生》教学笔记

我先给学生布置两道思考题: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你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自读课文,在课文上圈点勾画。读完了有什么想法就举手发言。

教学随笔

  教学随笔一

  我曾经给某镇小学高年级的语文科组长上过一堂示范课,课文是许地山的《落花生》,采用的是自学辅导法。

  我先给学生布置两道思考题: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你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自读课文,在课文上圈点勾画。读完了有什么想法就举手发言。

  大约十分钟后,学生陆续举起了小手,渴望说出自己的读后感。一个学生说:“我和母亲在山坡上种过花生,收过花生,知道花生确实是一种很谦虚的植物,像甘薯一样,把果实埋在地里,从不炫耀自己。”

  一个女学生说“这篇课文讲许地山一家人种花生,吃花生的事。我也经历过,但是从来没有人给我讲过课文中的那些道理。”我抓住这个话题,提请学生思考:“课文究竞讲了什么道理?”

  一个学生说:“做人要像花生一样,不张扬自己的成功。”

  一个学生说:“做人不要做外表好看而没有能力的人。”

  一个学生说:“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讲体面。”

  我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总结:“大家归纳得很好。说明同学们已经抓住了课文的思想灵魂。古人说文章是用来讲道理的。这篇课文把深刻的道理寓于一个平常而有趣的故事中,所以读者都爱看。这就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现在请大家思考,这篇课文好在哪里?”

  一个同学说:“作者从讲故事出发,把道理自然地引申出来。”

  一个学生说:“作者写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都很简单,主要是一家人七嘴八舌议论花生。”

  我表扬他:“对,课文以谈花生的好处为主。他们怎样谈?”

  一个学生说:“孩子们从味道、榨油、价钱三方面谈花生好处,都是外在的,而父亲谈的是花生看不见的好处。”

  我概括大家的意见说:“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写得少,谈花生写得多,这在写作文时叫详略安排。对突出文章主题的内容详写,对起铺垫作用的内容则略写。同学们在作文时常见的毛病是平均用力,不分主次。关于做人的道理,是作者从花生中引伸出来的,所以作者希望孩子们像花生一样质朴做人。”

  最后我对学生说:“托物言志,是一种很常用的写作方法,有人赞美蜜蜂,有人歌颂梅花,有人礼赞松树,有人歌颂雄鹰。你们喜爱什么?谁说来听听?”

  一个学生说:“我最爱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个学生说:“我最爱黄牛,总是默默无闻地拉犁耕地,吃的只是草。”

  一个学生说:“我最喜欢家里的老母鸡,吃的是落地的饭粒,却不停地下蛋,可以做菜,也可以换钱。”

  我看到同学们思维如此活跃,很是高兴,进一步刺激说:“谁能说一些既有教育意义又新颖别致的例子?”

  同学思考片刻,就有人举手。一个学生说:“课文说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说它们爱炫耀果实。我不同意。我喜欢它们,它们不但有用,而且外表漂亮!”

  一个学生说:“其实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又好看又有用。我妈妈不太漂亮,她常去美容院。我也喜欢妈妈。”

  一个学生说:“花生长得不好看是天生的,改变不了。”

  一个学生说:“上学期竞选班长,三个候选人,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绩,管理能力,还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如果都像花生一样,深藏不露,让我们怎么投票?”

  一个学生说:“我爸爸单位搞竞争上岗,我听过他在家里练习演说,也是专讲他有什么能耐的。结果他成功了。”

  一个学生说:“跳水队员又漂亮又有用,最让人羡慕。奥运会拿冠军,唱国歌升国旗,全世界都知道。”

  一个学生跟着说:“对!我长大了不做小草,要做大树。拿破仑说不想做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我深受震动,动情地对学生说:“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像花生那样的人生,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在这个世界上,在市场经济时代里,有人像太阳那样光芒四射,有人像林中的小树那样静立不动,有人像大海那样深沉,有人像山泉那样清明。但有一点则是相同的,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而不是做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同学们静静地听我诉说,会心地点点头。

  下课钟响起,我宣布下课。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教学随笔二

  我与学生以聊天的形式进行交流,学生的谈话足以证明他们的思维有多广阔,我感到特别欣慰。我说:“课文以谈花生的好处为主,他们怎样谈?”

  学生们说:“孩子们从味道、榨油、价钱三方面谈花生好处,都是外在的,而父亲谈的是花生看不见的好处。”

  我概括说:“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写得少,谈花生写得多,这在写作文时叫详略安排。对突出文章主题的内容详写,对起铺垫作用的内容则略写。同学们在作文时常见的毛病是平均用力,不分主次。关于做人的道理,是作者从花生中引伸出来的,所以作者希望孩子们像花生一样质朴做人。”

  我又对学生说:“托物言志,是一种很常用的写作方法,有人赞美蜜蜂,有人歌颂梅花,有人礼赞松树,有人歌颂雄鹰。你们喜爱什么?谁说来听听?”

  一个学生说:“我最爱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个学生说:“我最爱黄牛,总是默默无闻地拉犁耕地,吃的只是草。”

  我看到同学们思维如此活跃,很是高兴,进一步刺激说:“谁能说一些既有教育意义又新颖别致的例子?”

  同学思考片刻,就有人举手。一个学生说:“课文说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说它们爱炫耀果实。我不同意。我喜欢它们,它们不但有用,而且外表漂亮!”

  一个学生说:“上学期竞选班长,三个候选人,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绩,管理能力,还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如果都像花生一样,深藏不露,让我们怎么投票?”

  一个学生说:“我爸爸单位搞竞争上岗,我听过他在家里练习演说,也是专讲他有什么能耐的。结果他成功了。”

  一个学生说:“跳水队员又漂亮又有用,最让人羡慕。奥运会拿冠军,唱国歌升国旗,全世界都知道。”

  一个学生跟着说:“对!我长大了不做小草,要做大树。拿破仑说不想做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我深受震动,动情地对学生说:“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像花生那样的人生,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在这个世界上,在市场经济时代里,有人像太阳那样光芒四射,有人像林中的小树那样静立不动,有人像大海那样深沉,有人像山泉那样清明。但有一点则是相同的,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而不是做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同学们静静地听我说,会心地点点头。


教学赏析

  有幸聆听了江苏省教育学会理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所执教的《落花生》一课,听后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这堂别开生面的阅读课突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体现了开放式的大语文教学观。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转变了教育思想,强化和树立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孙老师的这节课上,学生完全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翁,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的权力,是这节课一个显著的特点。

  1.尊重学生,调动了学习的主体- - 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这节课上,孙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上,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 学生的积极参与。请看孙老师在上课伊始向学生作的开场白:“ 同学们,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说,三个人当中,肯定会有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超过我,那么这个人就是我的老师。今天在这节课上,孙老师希望你们能勇于做孙老师的老师,你们答不答应?答应的请举手!” 课堂气氛一下活跃了起来,学生个个举起了手。可这时孙老师话锋一转,说:“ 要想做孙老师的老师可不容易呀!” 坐在下面的学生面面相觑,不知道孙双金老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陆续把手放了下去。紧接着孙老师又说:“ 因为孙老师年龄毕竟比你们大,在知识和生活经验上也比你们丰富,所以你们要想做孙老师的老师就必须做到什么呢?特别在这节课上。” 有学生老老实实地答道:“ 上课必须认真听孙老师讲课。” 孙老师笑答:“ 这样说来,你还是不能做孙老师的老师呀!” 这时另一个学生出其不意地回答:“ 我们在这节课上一定专心听讲,如果能指出孙老师讲课的错误,提出孙老师不能解答的问题,那我们就是孙老师的老师。” (注:下面全体听课老师齐鼓掌)孙老师及时表扬说:“ 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只要你们在这节课能提出孙老师不能解答的问题,你们就是孙老师的老师。”

  你看,孙老师的这个别具一格的开场白,通过暗示、鼓励等手段,一下子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将传统意义上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置于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之中。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已经把老师当作“ 自己人” 了,或者说已把老师当作朋友了。在这样的新关系下,学生消除了对老师的戒备心理,就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言向老师毫不保留地和盘托出。这样,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准确把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这样的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大有裨益。

  2.形式活泼,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探求未知事物,而教师只要给学生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就行了。如在这节课质疑的环节中,有学生提出“ 居然” 为何意,孙老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机智地答道:“ 我也不懂' 居然' 是什么意思,同学们,你们谁知道啊?请告诉这位同学。” 有个别学生举手发言,但不太正确。孙老师立即让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并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有关语句“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来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得出“ 居然” 是“ 出乎意料” 之意。可见,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自得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学生张扬的个性。在这节课中,孙老师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采用了灵活开放的辩论会形式,引导学生说“ 是做一个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 和“ 还是做像花生那样的人” 分两派展开辩论。并且还让持第一种观点的同学站到讲台前,和坐在下面的第二种观点的同学进行面对面地交锋,并规定甲方如果说服乙方的某个同学,该同学要主动站到甲方队伍里,反之亦然。一时间,课堂上唇枪舌剑,高潮迭起,呈现出一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争辩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学生无拘无束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而孙老师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每当学生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争论不休时,孙老师就会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辩论向正确的轨道发展。如当持第一种观点的同学认为“ 要像苹果、石榴那样,做一个讲体面的人,因为现代社会你要是衣着稍差的话,会让人瞧不起” ,而持第二种观点的同学认为“ 要像落花生那样,做一个外表不太张扬的人,因为现代社会靠的是实力” 时,孙老师及时引导:我们这次辩论会的议题是“ 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的问题,而不是光谈外表问题。最终学生在孙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辩论,得出了“ 人不要做一个只讲体面的人,而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的结论。

  这里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在辩论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同学下位走到两派中央,孙老师问他何故,该同学出语惊人,他对两派的观点都同意,因为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你不讲体面,不会包装,根本就走不出去;同样你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好处,没有实力也不行。此言一出,引起在场听课老师雷鸣般的掌声。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冲破了常规思维方式,不落俗套,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在这节课中,孙双金老师就很好地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也是这一堂课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兴趣。

  学生的求异思维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会被激发出来。因此,做为一名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要精心设计求异思维的情境,创造求异思维的气氛。这节课刚开始,孙老师就鼓励学生“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并告诉学生不要盲目迷信老师和书本,要勇于发现和指出老师和书本的错误,这样学问才能有长进。学生们听了个个兴趣盎然,精神振奋。孙老师趁热打铁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都预习过了《落花生》一课,那你们知道落花生是怎样结果的吗?” 一名学生答道:“ 落花生的果实是落花生的花落了,钻进地里结出来的。” 孙老师接着问:“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 该同学回答:“ 我是从课文预习提示看来的。” 紧接着孙老师不失时机地反问:“ 那么你知道书上的这句话是错的吗?” 该同学茫然地摇着头,而下面的同学纷纷交头接耳,进行着热烈的讨论。坐在笔者旁边的一名同学说:“ 孙老师说错了吧,书上不可能错!” 另一名学生反驳道:“ 这不一定,说不定是书上印错了!” 面对此情此景,孙老师立即用投影仪打出了一幅关于落花生的图像,画面详尽地描绘了落花生这种植物根部和叶部的发育情况,并讲解道:“ 书上的这句话其实说错了,落花生的花怎么可能钻进地里结出果实呢?它的果实实际上是根部发育长成的,而它的花只是落到地上后给根部以营养。” 学生恍然大悟,意识到今后再也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了,而孙老师旨在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兴趣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循序渐进,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课堂上求异思维的气氛基本具备之后,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只要教师引导得好,学生自身的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求异思维的火花将不时闪现。而教师应努力抓住求异思维的契机,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问难,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在这节课质疑的环节中,孙老师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比如在导入新课后,有学生问孙老师:“ 课文里讲吃花生的时候,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我认为一家人在一起吃花生或吃吃饭很平常呀,这里说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为什么呢?” 对此,孙老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因势利导:“ 为什么呢?老师也搞不懂,哪位同学能帮帮这位同学?” 有学生答:“ 可能是许地山的父亲繁忙,平常很难回家。” 还有学生说:“ 可能是许地山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只有放假才能回家。” 还有学生大胆想像:“ 可能是许地山的父亲是地下党,只有晚上才能回家。”

  由此可见,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而这种求异思维能力的增强对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大有好处的。

返回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