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汉语网(2cn.cn)

阅读

文博士

作者:老舍/时代:现代

文博士

老舍小说《文博士》写的是一个心术不正、怀有野心的留学美国后回国的哲学博士文志强。他回国之后,半年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又不甘心当教员。经过观察研究,他认为自己的不如意是由于没有加入团体或党系的缘故...

文博士相关

  《文博士》的作者是老舍,由文汇出版社出版。讲的是留美博士文博士,是一个不学无术却精于权术的文痞政客,他打着留美博士的洋招牌,招摇撞骗,巴结权贵,钻营到名利双收的“专员”肥缺。他虽然也爱钱,但深知要弄钱,就得做官。因此他信奉的人生哲学是“钱本位加官本位”的二位一体。老舍用戏谑嘲讽的犀利笔锋,鞭挞了旧中国“儒林”中的丑类。

内容介绍

  《文博士》写的是一个心术不正、怀有野心的留学美国后回国的哲学博士文志强。他回国之后,半年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又不甘心当教员。经过观察研究,他认为自己的不如意是由于没有加入团体或党系的缘故,决心“打进去”,一步步实现跻身上层社会的野心。这样,他投奔了有钱有势又有政治野心的焦委员。而焦委员给他指的路,便是去与富商联姻,依靠他们的钱财向上爬。这样,他被派往济南去开创自己的“事业”。情节正是从这里开始的。到了济南,他找到了“齐鲁文化协会”的唐先生,以唐先生作跳板,他进入了正在择婿的富商杨家。在杨家,他忍受了难堪的屈辱与别扭,陪着老太太、太太、小姐们打牌、抽大烟,并博取杨家待字的六姑娘丽琳的欢心。而丽琳也正需要一个有“博士”头衔的男人。文博士明知丽琳卑贱,还是假装爱她,决心卖身给她,好让她“带来金钱和势力”。果然,通过唐先生四处为他(其实是为了一起提拔自己的儿子)奔走、吹嘘,最后又由丽琳的大姐夫商会会长卢平福向路过济南的焦委员说项,他当上了“专门调查与削减过激思想和人物”的“明导会”的专员。一爬上这一位置,他便撕毁协议,一脚踢开了唐先生之子唐建华,背叛了曾给他很大帮助的唐先生,又耍威风辞退了文化协会所用的工友老楚,并且开始设法控制摆布上面的委员们,又挖空心思去排挤同在一处的其他团体,计划着继续向上钻营。然而,小说到此就没有下文了。

  从婚姻上说,文博士虽然获得丽琳的青睐,但尚未成亲;而且婚后他能否驾驭那个连唐先生都不敢娶作媳妇的娇惯任性的丽琳还是个问题。从向上爬的“事业”上说,文博士不过做了个小小特务组织的“专员”,刚刚有了一个立足点,离他“打入社会的最上层去”的目标还远着呢。从人际关系上说,他过河拆桥,首先撇开了帮他在济南扎下根的唐先生,得罪了这个老练圆滑的地头蛇式的人物;他去拜访“明导会”的委员们,想去巴结他们,却又在他们面前傲气十足,被他们看得“清清楚楚”;他千方百计要想排斥在一处的其他团体,可是却未弄清楚它们的靠山,触恼有势者在所难免……这些都说明:文博士虽然得意于一时,但危机四伏,困难重重,“好戏”还在后头呢!然而这么多情节线都未能展开,小说却嘎然中止了。老舍当时便被誉为“当代小说家中最会说故事,而懂得故事的人”②,是向来重视故事情节的生动和完整的。《文博士》情节中断,故事有头无尾,除了小说没有写完,是没有别的解释的。

文学评价

  情节是性格的历史。没有生动丰富的情节,就无法塑造出复杂丰满的人物。情节的不完整,也会影响形象的最后完成。《文博士》看来就是如此。这也说明了它只是个“半成品”。

  《文博士》的主人公文博士,是中国封建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的混血儿,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的特殊产物。他受过美国资本主义文化的熏陶,骨子里却埋藏着封建主义的幽魂。正是鲁迅所说的“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①的人物。他是带着封建科举“中状元”的心态出国留学的。他说:“想当初,一个寒士中了状元,马上妻财位禄一概俱全。咱们就是当代的状元,地位,事业,都给咱们留着呢;就是那有女儿的富家也应当连人带钱双手捧过来!”回国之后,就想得到“最高的地位与待遇”。他学得外国学问,并不是要报效祖国,而只是要把它和本国旧学一起改造得适合自己的需要。他是个洋奴,处处觉得外国好,甚至不把自己算在“中国人”里面,稍不如意,便在心中痛骂“你们中国人”“你们中国人”如何如何。可是他却偏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钻营。他常常标榜美国的规矩和方法,可是却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有的关系网、裙带风,靠金钱和权势向上爬……老舍正是抓住这些特点,来塑造这个人物的。然而还只落下了最初的生动几笔,勾了一个鲜明的轮廓,还来不及精雕细刻,充分展示,便忽然住手了。形象未能最后完成。这和同期写作、写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的《骆驼祥子》相比就更清楚了:两部都注重心理刻画,对主人公心理解剖较多,但《骆驼祥子》对祥子从朴实、要强到失意、堕落的“心灵历程”写得十分清楚;《文博士》对文博士的贪欲和愤慨,为了向上爬而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只爬上了第一级便开始得意忘形的心理有所描写,但以后的“心灵历程”还有待揭示。两部作品都采用线索单纯的叙述结构,一支笔始终围绕着主人公。但《骆驼祥子》写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与两性关系的纠葛扭结在一起,一直写到他被摘去了“心”,等待灭亡,情节生动,故事完整,主人公的结局交代得清清楚楚;而《文博士》只写了文博士钻营的第一次成功,情节尚嫌不够丰富,故事也未完成,未能像老舍一贯的作风那样“写到底”,把人物的结局交代清楚。因此,祥子是充分典型化了的,而文博士虽有极大的典型性,但未成为完整的典型。至于文博士周围的人物,无论是与之勾心斗角、相互利用的唐先生,还是作为他的陪衬的丽琳,以及作为他的对立面、为作者肯定的唐振华,性格都未充分展示。虽然这些人物一出场便见光彩,但毕竟不够丰满。这不是老舍才力不够、构思疏忽,实在是没有写完。

创作原因

  《文博士》是作为《论语》“第五周年开始”的一个“纪念的动作”,由编者邵洵美特邀老舍创作的③。从《论语》第98期至第115期,除第110期、113期外,每期载一章,但115期载完第十六章便没有继续下去。这不符合《论语》连载长篇的惯例和老舍的写作习惯。为了连载,老舍往往与编辑约定,整整齐齐写成二十四章,十余万字,以供一年载完、并出单行本。在这之前的《牛天赐传》是如此,与此同时给《宇宙风》的《骆驼祥子》也是如此。因此可以设想:《文博士》是边写边寄稿的,有时偶尔来不及便缺一期。抗战爆发之前,老舍未能把它像《骆驼祥子》一样写完全稿寄出。抗战爆发,《论语》便停刊了(出至第117期,1937年8月1日)。这时老舍的境遇也起了极大的变化,先是举家从青岛搬回济南(其间又适逢第三个孩子出世),后来又只身赴武汉,为抗战文艺尽力,自然没有时间和心绪把《选民》续下去了。抗战胜利,《论语》复刊(1946年12月1日出了“复刊号”第118期),这时老舍已在国外,也没有再把《选民》续下去。

  以上可能是主要原因,不过,也不能排除有另外的因素:老舍对《论语》编者的不满。《论语》第112期《编读随笔》(邵洵美写)以“老舍的口供”作提示说到,老舍在1937年5月初曾给编者一封信,“说起他辞去教职,从事著述以后的生活状况及写作态度”,“同时又附了一篇曾在此年发表过的文章,也是一篇口供,我们当在下一期本刊上把它转载一下。”可是第113期却并未将信和文章刊出。第114期《编读随笔》(林达祖代编)提到“老舍的文章”,说“但洵美话说过就忘掉了”,“他生性健忘,究竟那篇文章被他放在什么地方,恐他再也想不起来了”。因此不了了之。加上第112期邵洵美转述老舍的信时,又把老舍的“饿死事大,文章事小”一语误为“文章事大,饿死事小”,误解了老舍的意思。这些也可能引起老舍的不满,因而不再继续寄稿。自然,这只是揣测了。但无论如何,《选民》未能写完,留下了极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