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盖老的《打店》说起
作者:老舍 / 时代:现代
《武松打店》是一出小武戏。一出小武戏而能叫人看过之后久久不忘,一闭眼就看见武松的神威与形象,实在不简单!盖叫天老夫子所演的《打店》就有上述的效果。因此,即以此为题,说几句话。1...
《武松打店》是一出小武戏。一出小武戏而能叫人看过之后久久不忘,一闭眼就看见武松的神威与形象,实在不简单!盖叫天老夫子所演的《打店》就有上述的效果。因此,即以此为题,说几句话。
1、盖老的《打店》已演了几十年。我们今天(盖老1961年夏来京表演)所看见的《打店》是几十年来逐渐加工的结果,正像梅兰芳同志的《醉酒》、马连良同志的《四进士》那样,都是随演随加工,多少年不曾停止,精益求精,日见完整。这种加工是细致的,稳当的,并不叫观众忽然吓一跳。大刀阔斧的修改,容易吓人一跳,而吓人一跳并不见得就是拍案叫绝。因此,我以为我们给戏剧与戏曲加工不妨稍慢一些,细致一些,逐渐地把值得保留的节目一丝不苟地磨成无瑕的美玉。这种加工的办法是:既不求一下子就把戏改完,也不因差不多了便不再管它。在这种加工的过程中,演员的意见是应当重视的,因为演员最珍视他所演的戏。他爱他的戏,如爱他的子女!别人不易有此感情。
大概每个剧院、剧团都有一些曾经公演而因某些缺点,放在了一旁的节目。我们似乎应当查一查家底,看看这些节目,可否再加加工,使它们复活。一部作品,写成不易,随便放弃,实觉可惜。对剧作家来说,最大的鼓励便是演出他的作品。翻一翻箱底,我们十多年来的家当或者并不十分寒酸。演出些因小疵而放弃了的节目,作家受到鼓舞,容或就会又生产一批新作品。
许多传统剧目必须加工。可是,忙中有错。刀斧齐下,有时候就把老根儿也砍掉了。特别是戏曲:台词、舞蹈、歌唱等等多半是密切结合在一处的,一不留神,本想割去盲肠,却把大肠也切去了!耐心些,细致些,一定有好处。加工是不容易的,我们必须全面考虑,不宜卤莽。若是动一回手术就死一个,便不大好办了!
以言话剧,切勿因加工而损伤了原著者的风格。有的作家的风格如行云流水,我们若把他的作品勉强加上一些极为热闹的场面,便不合适。
2、盖老的《打店》,戏虽小,而是那么完整、精采,使人看了,有“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之感。我们改戏似乎有个偏向,越改越大。是呀,假若现在我们要给《打店》加工,我猜呀,我们可能首先叫孙二娘足踢八杆花枪。对,现在几乎所有的武旦戏,都须打出手,踢八杆枪。看,《盗仙草》本是一出小型武旦戏,有它自己的风格。可是,现在也得大打出手,跟《泗州城》一样热闹了。一出戏有一出戏的风格。不重视这个风格,而一律踢八杆枪或十六杆枪,则风格混同,都成了一道汤。《盗仙草》因出国演出,加上些打出手,情有可原。但是,因此而使每出武旦戏都作踢枪比赛,似乎便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盖老的武艺超群,可是他决不把《恶虎村》的武打搬到《打店》里来。若是《恶虎村》与《打店》一模一样,我们何必去看这两出戏呢?看一出就够了啊。
“戏不够,神仙凑”是老办法。新办法呢,往往是“戏不够,武打凑”。剧情并不怎样,怎么办呢?来一场大开打结束了吧。而且,由我这个外行来看,大开打又往往差不多,看着都有点像《雁荡山》。一遇上水斗,必有一个武生,手抡极大的大绸旗,另一人随旗翻跟头。看第一次,这还颇新颖;再看一次,就感到抡旗者全力挥动,并不怎么美。赶到看见第三出戏里又有它,便有点厌烦了。我一点也不轻视十几年来戏曲改革的功劳,可是我也必须说出:因沿相袭,你抄我,我摹你,多少是个毛病。拼凑不利于百花齐放、风格独创。盖老之所以为盖老,就是在于他每一出戏的武打都是按照剧情与人物性格去安排的。他创造了自己的风格,也重视每一出戏的风格。
武打而外,唱腔也有相互“捋叶子”之弊,甚至在一出戏里,把许多新腔都召集了来开会。这样,一会儿西皮,一会儿二黄,东拼西凑,唱者费力不讨好,听者每感闹得慌!腔调创造必须依据剧情与演员才能,依词置腔,使人赞叹。不是顺手拾来,成为杂脍,便算尽职。一出戏有一出戏的特殊风格,因而武打、歌唱也都应随着,有自己的风格。我们不希望每出戏都变成《十八扯》!我的话也许有点夸大,请原谅!看过盖老的《打店》,留在我们心里的是完完整整的《打店》,不是任何别的一出戏。若是盖老不考虑《打店》的情节,而把全盘武艺都拿出来,既耍大刀,又耍花枪,连两个解差也出来给孙二娘扔过去八杆枪,恐怕呀《打店》必打得乱七八糟,只见刀光枪影,不见武松与孙二娘了!
3、梅兰芳同志在介绍盖老的时候说(大意):一位演员的表演技术是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这话对。三十多年前,我看过盖老的戏,那正是多的时候。解放后,我再看他的戏,已是炉火纯青,到了少的阶段——一手一式都是千锤百炼出来的。我想,这是艺术修养的一个规律。文艺工作者大概都是如此:初学时,本领少,欠丰富,故须多学广见。此由少而多也。到了中年,本事多了,渐知收敛、控制,于是由多而少。不知自己的本领少,不够用,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则不去要求多。一知半解,必误大事。不知选择与控制,则不能由多而少,由繁而简。
文艺创作恐怕也是如此。青年作者,意气风发,下笔自会蓬蓬勃勃,有浪漫气息。可是,今日有些青年作者的作品,却干巴巴的,缺乏排山倒海之势。假若这是因为他们知道的少,则应力求多知多懂。假若他们知道的已不少,而不敢驰骋,恐怕就另有原因了。这就是说也许有人不许他们放开笔,而要求他们少说一些,别出毛病。这不大对!少年老成,在修身上也许不是坏事。以言创作,不敢放手,就见不出才华。一下手就拘谨,到了中年晚年怎能由放而收,由繁而简呢?青年们应该昂首阔步,以下笔如有神自许。不应该以少出毛病,束手束脚,代替出奇制胜,显露才华。青年时不能生龙活虎般地去创作,而瘦小枯干,如不见阳光的小花,到后来也就要收敛而无可收敛了。收敛,控制是第二步。放胆写作是第一步。四十年前的盖老并不像今天这么简练,精确。正因为盖老当年篷勃焕发,学的多,拿出来的多,所以今天才会从容选择,巧妙安排,以四两破千斤,处处控制,招招深厚。我们须学他的简练深厚,也须学他的多才多艺。
4、盖老的武戏,不仅运用舞台上的开打套数,他学过很多本领。在《打店》中,有许多地方是从武术中吸取营养,而后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特有的技巧。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很好。可是,以我自己来说,知道的很少,很欠渊博。要知道,不博就难专,文艺工作特别如是。练习写诗足以使散文简练,画几笔画则更能观察入微。知道些音乐,有助于歌词写的精致,明白些音韵学,则制谱更能依字配声。我们应当多学些东西,切勿轻易以专家自居,而所知有限。文艺工作者团结得很好,但似乎缺乏彼此交换本领,互为师生的机会。我们应当创造这种机会,连领导人也要来参加讨论与学习。5、《打店》是京戏节目。看了盖老的《打店》,我们更爱京剧了。我仿佛觉得近来有人好像对京戏失了点信心,特别是在各省地方戏来首都表演的时候。假若这是真情,我们实在不该如此!不错,各处来京表演的地方戏的确有好戏与特殊技巧。可是,京戏自有它的深厚传统与独到之处。我们应以盖老自期,经常学习,不断创造,使京戏更加美丽。我们应当向各剧种学习,但不应有自卑感。京戏是个了不起的剧种,我们有责任使它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不宜失去自信。事在人为,盖老能够把一出小武戏——《打店》,演得那么出色,我们也应把自己的戏演得越来越好。只要我们肯勤学苦练,便没有理由轻看自己与京戏。别的剧种越好,我们才越须与它们竞赛。
我也希望北京的评剧、河北梆子、曲艺与曲剧、话剧、木偶戏、皮影戏、杂技等等的工作者都鼓足干劲,以勤学苦练加强自信,都能层楼更上,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载一九六一年七月《戏剧报》第十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