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河北城楼作

作者:王维 / 时代:唐代

作品原文

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作品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这个时候诗人已经隐居终南山,每天以山水为乐。诗人一次登上附近的城楼,看到远处有山有水,近处人民安居乐业,心有所感,写下来这首感怀词。

译注对照

井邑(yì)(fù)岩上,客亭云雾间。傅岩上有一些住户的院落,那驿亭就坐落在云雾之间。井邑:人家,居民的房子院落。傅岩:山岩名,地势险峻,一称傅险,传说商代贤臣傅说未仕前曾版筑于此。客亭:亭驿,供旅人休息的小亭子。

高城眺落日,极浦(pǔ)映苍山。站在高高的城池上观赏落日的景象,遥远的水面上映着苍山的倒影。极浦:远处的水滨。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岸上有零星的火光,有几只小船孤零零地停在水面,一些渔家与夕鸟相伴而归。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在这寂静又广阔的天地之间,心绪也跟那宽广的河水一般闲适。广川:广阔的河流。此指黄河。

文学赏析

  首联“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描述的是诗人登上城楼所见到的景色。诗人把全诗的布景放到云雾之间,不但有辽阔与沧桑的感觉,而且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迷离之感。这样设景,既拉大了人与景的距离,使之不至于太过清晰切近而失去朦胧美感,又给之后要展现的实在的物体布置了一个较为虚空的背景。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两联,前面两句,从大处着笔,显示出高、远、壮、阔之感,后面两句则从细节上加以点缀。正如绘画中“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的章法,颔联结构的布置也具有绘画般的技艺:高处的城楼,略低的夕阳,遥远的水边及更远一些的苍山倒影,错落参差,具有画面的美感。

  颈联两句,诗人将视角从辽阔的大背景中拉回,关注于眼前的小景与细景,“宿”是静,“还”是动,动静结合,展现了水面的遥远与闲静。而“岸火”则消解了“孤舟”的寂寞之感,给有些寂寞清冷的画面染上了一层温暖的色调,让全诗的写景不显得呆板与死寂。

  两句“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两句,抒发了诗人内心自由快乐的情感,表现了诗人以山水为乐的情怀。

  这首诗中,诗人将村镇、客亭作一层远景;落日、苍山作一层中景;孤舟、渔家作一层近景,由远到近,由点到面再到点,构成了一幅层次错落,虚实结合,点面清晰的山川风景图。

赏析二

  首联“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描述的是诗人登上城楼所见到的景色。诗人把全诗的布景放到云雾之间,不但有辽阔与沧桑的感觉,而且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迷离之感。这样设景,既拉大了人与景的距离,使之不至于太过清晰切近而失去朦胧美感,又给之后要展现的实在的物体布置了一个较为虚空的背景。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两联,前面两句,从大处着笔,显示出高、远、壮、阔之感,后面两句则从细节上加以点缀。正如绘画中“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的章法,颔联结构的布置也具有绘画般的技艺:高处的城楼,略低的夕阳,遥远的水边及更远一些的苍山倒影,错落参差,具有画面的美感。

  颈联两句,诗人将视角从辽阔的大背景中拉回,关注于眼前的小景与细景,“宿”是静,“还”是动,动静结合,展现了水面的遥远与闲静。而“岸火”则消解了“孤舟”的寂寞之感,给有些寂寞清冷的画面染上了一层温暖的色调,让全诗的写景不显得呆板与死寂。

  两句“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两句,抒发了诗人内心自由快乐的情感,表现了诗人以山水为乐的情怀。

  这首诗中,诗人将村镇、客亭作一层远景;落日、苍山作一层中景;孤舟、渔家作一层近景,由远到近,由点到面再到点,构成了一幅层次错落,虚实结合,点面清晰的山川风景图。

查看全文